狀元一生一帆風順?

大家都羨慕考第一名的人,可是細想自會明白對方也有下過苦功。古時,狀元考取功名,擁有了名譽與地位,甚至有機會迎娶皇室女子,更上一層樓,可說是光宗耀祖。可是,隨後他在政壇上有甚麼表現呢?狀元貴為天子門生之首,他是否在政壇上一帆風順呢?作為士子,除了學問,還應有學養,即尋求學問期間所得的修養,而這些修養決定了士子得到名譽與地位後的言行。

篇幅所限,今天就只為大家介紹南宋狀元王十朋,從他的事迹看一位狀元的氣度與一生。有興趣的同學可參看相近時期的汪應辰、陳亮、張孝祥,甚至大家熟知的文天祥,全都是實至名歸的第一名。

簡介

王十朋自小天資敏悟,每日能誦讀數千言,十四歲已有憂世拯民之志,紹興五年(1135)進太學,之後升至太學上舍。由宋高宗親策進士,後來外任地方官時,愛民勤政。宋孝宗登位之後,他出任負責監察百官的台諫,因其剛正不阿,在中央的政敵甚多,又受主和派官員排擠,雖然宋孝宗有意升他為權吏部侍郎,不過他心繫百姓,便又自請外任。

王十朋為官清廉,一直出資興建義學,到晚年家中甚至沒有積蓄好好埋葬太太。乾道七年(1171),他請求退休,七月病終,年六十歲。

剛正不阿 抨擊反對伐金主和派

當時秦檜當道,官員只遵從秦檜及其黨羽的指令,敢言之士都被排擠;奉承上意的風氣亦盛行,在權臣當道的氛圍下,很難有個人的意志。紹興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在宋高宗親策進士時,提出以往的祖宗家法所行甚善,惟權力集中於奸臣手上,改變成法,令天下大亂。故此,他在廷試的文章中,建議宋高宗一改陋習,避免權力旁落,並且賞罰分明,廣用賢人。那近萬言針砭時弊的考試文章令皇帝非常欣賞,因此試卷列為第一。寒門出身的王十朋搖身一變,成為一眾新科進士恭賀的對象,獲得皇帝御賜端硯,率領新科進士同赴瓊林宴,鋒芒盡顯。

王十朋只要投拜當時的權臣,一定步步高陞,但他沒有折腰奉承上司;反而斥責掌有軍權的權臣楊存中,指他貪污腐化,百姓深受其害,更痛批反對伐金的主和派長期打壓忠良,言路盡塞。他大力主張重用殘存下來、不受朝廷重用的抗金大臣,例如張浚和劉錡,讓士子和百姓看見北伐的希望。

當時宋高宗承認楊存中濫權,所以解除楊存中的職位,至於如何抵抗金人,則不置可否。可是,主和派官員群起攻訐王十朋。在風頭火勢之下,有人勸他暫時離開京城,於是他自請出任地方官。

謹守成規 實幹監察與地方施政

宋孝宗上位後,出任台諫的他自言「居其官,食其祿,因循苟且,曠職不修。」王十朋司職台諫,可謂當之無愧,他不畏強權,指責權臣用人惟親,結黨營私,無能之輩充斥朝廷。台諫職級不高,權臣不放他在眼內,況且,批評時政的台諫官員容易招惹政敵,他雖飽受攻擊,但仍勇於發聲。他曾說:「臣今論一小人,而不能使其知畏,尚何面目居風憲之地耶!」只要監察得好,官員便會有所制約,不會濫權,謹守成規。後來,王十朋又再次自請外任。

事實上,王十朋外任地方官時,救災除弊,禮賢下士,受百姓擁戴。「他凡歷四郡,布上恩,恤民隱,士之賢者詣門,以禮致之。」士子對他尊敬有加,而他在地方施行仁政,離任之時,百姓「老稚攀留涕泣,越境以送,思之如父母」。離別路上都表現出對王十朋的不捨,可見王十朋愛民如子,做了很多實事,而不是投機鑽營,謀取名位而帶來的利益。

乾道七年(1171),王十朋逝世後,後事由朝廷出資處理,他餘下個人的詩文和義學,彰顯了一位賢才怎樣貢獻社會。

文:麥宇翰老師

(本文曾於2021年4月30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狀元#王十朋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