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淺析曾國藩之家庭教育思想

淺析曾國藩之家庭教育思想

曾國藩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但平情而論,曾國藩在家庭教育的貢獻實在不少,從大部分曾氏子孫的成就和名人的評點、引用其家書內容,以至《曾國藩家書》迄今不斷被出版商重刊和編整(註1)。這足以證明其豐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內涵,仍可資借鑑。筆者嘗試在光纖網絡飛快,人際關係疏離,而家風失落的時代困局中,重新喚醒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放眼觀之,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所涉獵的層面廣泛,包括修身、讀書、行軍、待人接物等領域都能夠一一承載,在推動個人德行與文化修養上有顯著的事功。無論是自我教育,推而擴之的家庭教育、社會教化風氣,甚至促成晚清幼童留美的波瀾等都與曾國藩家庭教育思想相關聯,在這融和與轉化的過程下,沿着中國儒家所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傳統與大方向,繼續前進。

在教育方面的成就,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以儒家倫理為本,又不排拒西方文化之長,儼然成一家之言,揉合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先進之處,賦予切合其家族發展和時勢需要的嶄新內容,故他的庭訓格言延展數代,曾氏的曾孫輩仍深受其教誨,並將它繁衍和加以發展,促成近代曾氏子弟多投身教育與文化界,如外交家曾紀澤、教育家曾紀芬、致力女子教育曾寶蓀和骨科專家曾寶菡(註2) (1896 - 1979)等,而且頗有成就和建樹。同時,大部分中國人都堅信「勤有功」之金石良言,曾國藩所提倡的「耕讀勤儉」治家旗幟,正與中國老百姓長久堅信的「勤有功」的價值觀相吻合。另外,中國是一個農村鄉里的社會,着重濃情厚意,一封封家書以溫婉的筆鋒,處處流露着對父母和子弟之情,既觸動人心,亦使讀者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正因如此,不少近代、以及當代的政治人物如李鴻章、梁啟超、毛澤東和蔣介石等,皆以其庭訓格言作激勵自省的座右銘,以及教導子弟或下屬的方針,以深化他們的品德修養,從而對家國與領袖產生強烈的向心力。

在國學修養方面,曾國藩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染,加上經過嚴格的科舉考試而躋身仕途,強調「隆禮」的外在道德束縛。他在〈筆記論禮〉中曾言:「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其性者,不可得而已,其修養、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註3)。曾國藩對子弟的品行修養、讀書做學問、以至治家方略常有要求,都對子弟能否實踐「敬恕」、「謙和」等內在的道德精神特別着重,透過往還不斷的家書言傳教化,以鞏固曾氏子弟的舉止言行都符合「禮節」。從家庭教育實踐看曾國藩一生,確實「有功、有言、有德」可述。

恰如蕭一山在《曾國藩傳》所言:「曾國藩既能發先聖先王之意蘊,以經世之禮學為依歸,他的人格修養、道德自有特殊的造詣,絕不是一般漢學家、理學家、文學家所能比擬的。」(註4)。在家庭教育思想實踐方面,曾國藩對於曾氏子弟讀書言行的諄諄教導,因應子弟的才情而教子讀書和進德,強調立志持恆、典範效應和環境教育等教育觀點和方法,儼如史學家錢穆先生在《中國學術通義》中,肯定曾國藩修身治學的事功,「在其家書家訓中,有不少方法指點,雖若卑之無高論,卻極親切。」(註5)在現今家庭教育失效和傳統文化毁傷及價值典範零落的當代社會,無疑是重要的提醒。加上,曾氏治家遺風滲透其兒孫各輩,曾氏家族成員確多品學俱佳人才,由外交家、藝術家到教育家都有;後人編整《曾國藩家書》於1879年刊行面世,無疑進一步闡發和推動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實踐。鑒於當時政治情勢,儘管《曾國藩家書》暫時未能涉足於全國普及教育的領域,然而曾國藩所倡的家庭教育思想的豐富內容,已成為維繫曾家及其後代求學與做人之重要參照指標。推而廣之,曾國藩之家庭教育思想無疑經得起時代與社會之考驗,其影響力之大,昨天,今天,乃至將來也會如是。

港大中史研究碩士同學會會長 何漢權

註1:韓德委:〈曾國藩家書評析〉,《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6期,頁81。又可 參考熊呂茂、肖高華:〈近年來曾國藩研究綜述〉,《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1期,頁58。

註2:曾寶菡 (1896 - 1979):曾國藩的曾孫女,曾紀鴻的孫女。杭州廣濟醫院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精通骨科業務,曾先後到英、美、瑞士和德國做過訪問學者。詳見成曉軍:《曾國藩家族》(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頁229-230。

註3:曾國藩著;陳書凱編譯:《曾國藩文選》(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頁230。

註4:蕭一山:《曾國藩傳》(海口:海南國際新聞,1994),頁24。

註5:錢穆:《中國學術通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頁218。

 

(本文曾於2009年4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根本集 #曾國藩 #家庭教育 #洋務運動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