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研習歷史,常遭到朋友問及讀歷史究竟有何用?在功利主義籠罩下的香港,這是經常提出的問題。顯淺的答案是「鑑往知來」,但魔鬼永遠在細節中,如何認識過去,汲取教訓,改善未來都是知易行難,況且在現實中成功的例子甚少。本文嘗試把問題改寫為「我讀了歷史後學會了甚麼?」,從研習香港工程歷史中,寫下我的收穫。
先從行業說起,談談尋根的好處。工程技術不是純科學,而是如何應用科學去改善人類的生活,如日常衣食住行的安居和代步。自古以來,工程師在應用科學的過程中往往會科學理論簡化,首先是將工程分析定下假設,看看應該引用那條科學理論,然後配合實況,再將方程式簡化。工程成功落實後,這套簡化方法便成習性,一旦失敗,便再研究其原因,改善這套簡化方法,循環不止。幾百年來,工程師是經過不少失敗的痛苦教訓才找出一套合乎科學的方法。這套方法在百年前已寫成規範,當中不斷經過成功和失敗後再改寫而成為今天應用的規範。
香港經歷颱風侵襲後,在1843年明白到以重量克制風力,其後在1889年又了解到以整楝房屋結構去抵禦颱風,1941年更學會量化颱風的威力,其後在1956年將累積經驗寫成法例,到1976年又將研究與經驗結合改寫規範,往後的研究與經驗成果又改寫成1983年規範,這過程是持續性的,未來的研究與經驗成果又會再改寫規範。現今的工程師比前人幸福,他們翻開規範便看到總結。但當他們遇上維修古蹟時,現有規範卻未能提供指引,那麽一來,他們就要翻查舊規範,不單如此,他們更要清楚認識規範的源頭,即上文所述的「簡化方法」,了解假計和簡化原因,回到科學理論上。
在馬頭圍道塌屋事件中,很多人在現場認為混凝土是「豆腐渣」,原因是他們皆以今天的標準去衡量百年前的標準。如果他們翻看香港工程史,應知道馬頭圍道那楝屋的設計是沿甪1915年的規範,那時的混凝土抗力是少於現今的一半,低質量不應大驚小怪。從這點我領略讀歷史的用處。現今的工程師因常引用規範,漸漸忘卻了規範的來源,這點是很危險的,我在這裏必需提醒他們,在所有規範的第一頁皆以深黑色印有一句:「乎合規範不等同豁免法律責任」。這裏我學會讀歷史規範有「解毒」作用,不會盲目跟隨。對一般已讀過歷史的工程師來說,這亦有很大的「警惕」效用。現今很多工程科技已進入電腦年代,如何知道電腦沒有出錯是工程師的首要任務。環顧過去的簡化方法,很多是可以手算的,這堆所謂過時的工具,仍然是核對電腦的最佳方法,這也是讀歷史的好處。
科技是人類文明的主要因素,科技依賴工程師去創造和改進。人類從穴居,到草寮、木屋、石屋,再到現今的混凝土和鋼鐵摩天大廈,除依賴天然物料發展到人造物料外,還加深認識到大自然的轉變,如颱風、地震、火災和水災等,在有限的知識內創造了不少舒適和安樂的居住環境。又從木車、馬車、火車、摩托車,輪船到飛機,改善人類交通往來。這些創新都在不同年代的社會發生,而且是無止境地創下去,不論是和平或戰爭,永不停滯。在我未開始讀歷史時,我經常注意行業的新科技,目的是希望可以應用,其後才漸漸注意到現有科技是否有出錯的地方。但注意力是重前看,而輕過往。回首當年,是瞻前多顧後少,讀了歷史以後,我得知過去、現在和將來是不可分割,慨嘆年少無知!
在讀史過程中,深深體會到紀錄的重要,沒有紀錄就沒有歷史。沒有安占士(James Orange)和爾夫(Graves William Eves)的描述大潭水塘和九廣鐵路的設計和建造,我們根本無法知道前人如何應用科技去完成這些偉大工程。紀錄包括舊檔案、舊報章、舊書籍、舊地圖、舊相片,甚至墳場、夜冷鋪等。在這閱讀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文字背後的意景,我更學會了不少古字和書法。對我來說,閱讀地圖比文字容易,單看港島的海岸線轉變,歷史就在眼前,難怪有人說「史地不分」和「地圖是歷史之母」。舊相片中人的髮型、服飾和鞋;路上的車;商戶的生意;建築物等都反映着不同的年代,更可傍證史料。舊資料多殘缺不全,樂趣就出於偵探和想像間。過往科技未發達,現代人很容易犯上「以今解古」的毛病,到現在,我才明白閱讀舊資料必須採「同理心」的重要,有些在今天看上愚蠢的科技,原來在百多年前已很先進。創新和歷史都富偶然性,牛頓給蘋果啟發,互特(James Watt)在園中創出單獨冷凝器 (Separate Condenser),但其背後的原因就只有一個。他們長期浸淫於研究的世界中,答案遲早會出現。我明白到歷史的認知是更需要有耐性,不能盲目追求「死線」,只要問題仍在心中,始終在翻閱紀錄時會偶發地遇上。只追求所謂「效率」,只會放棄質素。工程故事是一場沒法完的劇,一代傳一代,唯獨教育才可把它持續下去,工程歷史教育,我等着您在香港出現。
最後,筆者感覺到身旁大多數的香港人都沒有「思舊」的習慣,例如很多過去
幸的塌樓事件發生後,在經過法律程序後,仍然沒有人發表研究報告,以驚惕再犯同樣的錯失。深信這就是沒有經過學習歷史的訓練,培養不出歷史的觸角,歷史的觀念——「鑑往知來」,慨嘆歷史科的不被重視,各行業如此下去,又何來進步?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副會長 馬冠堯
(本文曾於2013年5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根本集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