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儒入佛
魏源乃清末重要思想家,其最為人稱道者為《海國圖志》一書。他一生服膺中國儒家思想,多次嘗試考取功名,寫了不少經世致用的文章。魏源亦好賦詩,現存詩歌近千首。唯他晚年卻篤信佛教,並重新編著重要經典《無量壽經》,並為此經及其他三本淨土經書寫敍言及一篇敍(簡稱《五敍》),輯錄成「淨土四經」,為佛門中人稱重。本文擬就魏源入佛因由作一論述。
魏源信奉佛教的因緣
一般人認為魏源晚年篤信佛教有兩原因:他信佛已久,晚年宗教志向只是延續年輕時之信仰;他一生以濟世救國為懷,唯晚年雖能中式,但仕途坎坷,因此意志消沉,遂轉向佛理出世之追求。這論述自然有其可取之處,但似不甚全面,亦未能對清代的科舉選士情況作充份的理解。
據魏源長子魏耆在《邵陽魏府君事略》記載,最早提及魏源在道光八年(1828),時魏源35歲,遊杭州時,問佛學於錢東甫。魏源訪錢東甫的因由不詳,兩人並不認識。錢東甫為當代著名佛學居士,嘉慶十三年的進士。魏訪錢並居於錢宅月餘,除了潛心佛理、閱覽經藏,聽高僧講解大乘經典外,還遊覽了不少杭州勝景、寺廟。他向錢臨別時奉上「武林紀游十首呈錢伊庵居士」,詩中提及曾探訪之地包括:孤山、西湖、韜光寺、靈隱寺冷泉亭、飛來峯頂、花塢、九溪十八澗、理安寺、西溪等多地。詩中沒提錢東甫對魏詩的評價,唯魏源在詩未附註:「時蒙師諭,戒共躭山水,溺文字也」,隱含錢東甫似對魏源花太多時間在山水之遊及詩句文字之作不表認同。
魏源月餘求佛之旅結果如何?有評論認為他此行在佛學旅程上影響殊深,直接導致魏源晚年篤信佛教。唯從所見資料似未能得出這些結論。魏源居錢東甫處月餘,又得高僧指點大乘經論,常理而言,他對佛法、佛理、佛教應有所增添認識。但除非有其他資料佐證;否則,探訪錢東甫與晚年深信淨土兩者並不構成直接的因果關係。
再看魏源其後的生平事跡,更可證他當時對佛教的信仰根基是薄弱的。魏源告別錢東甫後,逾三年,其父病逝。據魏源兒子記述,祖父死後,其父「乃究心堪輿之術,窮探極覽,不遠千里,以牛眠難驟遘,於𡈼辰冬暫厝於蘇州城外之金姬墩。」魏源在父往生後轉研堪輿之術,事實離奇,更四出尋覓風水墓穴;更謂風水寶地難遇,唯有把父遺骸「暫厝於蘇州城外之金姬墩」。魏源是否因此而究心堪輿之述,待考。唯卻可間接推論時魏源並未皈依佛教,對佛理認識應亦不深。
魏源科舉失利與轉投淨土之關係
魏源與錢東甫別後,即為俗世事務奔波,但仍與僧人間有往來,及亦曾請法師弘法。魏源60歲退出官場,專心淨業,並會譯《淨土四經》並分別作敍,並作總敍一篇。每敍後,源皆自稱「菩薩戒弟子魏承貫謹敘」,可知是時源當已皈依。魏源晚年皈依是否由於仕途坎坷,科舉屢試失利,唯有寄情佛法?
魏源是傳統讀書人,考取功名是一生目標。魏源在科舉路途,初甚順利。
道光二年(1822),中順天鄉試舉人,且獲第二名,稱「南元」。至道光二十五年(1845),終中乙巳恩科三甲九十三名進士,「賜同進士出身」,以知州分發江蘇敍用,是年魏源已是52歲了。
由上觀之,魏源在會試的路途上確是崎嶇,連績五次,前後十五年參加會試均不中式,但這在清代科舉來說並不是異數,應考會試多次落第者大有人在。如時內閣中書郭儀霄,嘉慶二十四年舉人,九次會試皆不中。若以今人角度審視,如此際遇自會產生負面情緒,但以明清科舉而言,絕大部份考生均不能順利中舉。有外國學者研究,明清進士中式機會為六千分之一!只有為數甚少士子才能僥倖跨過科舉一關而踏上為官之途。所以若稱魏源早年科舉失利,導致再無心經世之學,轉而向佛求取安寧,理由似乎不是太充份。
綜合以上分析,魏源信佛沒證據始於少年,現行史料記載魏源首次較有系統接觸佛教時已30多歲,現有資料並不能確切肯定魏源問佛於錢東甫有較重要之結果。而魏源晚年編譯《淨土四經》與科舉失利亦缺乏資料證明兩者有密切的關係。魏源為何晚年篤信佛教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課程同學會會員 邱國光博士
(本文曾於2020年7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根本集 #魏源 #佛教 #海國圖志 #科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