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孫中山是否馬克思主義之信仰者

論孫中山是否馬克思主義之信仰者

引言

孫中山(1866-1925),原名孫文。孫先生乃我國之反清革命領導者,興中會、同盟會及中國國民黨之創辦人,曾擔任中華民國北京政府之臨時大總統,以及廣州政府的海陸空軍大元帥。其提出之「三民主義」、「五權分立」、「三大政策」等政策皆對現代之中國產生深遠之影響。有論史者認為,從「驅逐韃虜」、「平均地權」及「三大政策」三方面,足以判斷孫文乃馬克思主義之信仰者。本文將從「驅逐韃虜」、「平均地權」及「三大政策」三方面探討孫文是否馬克思主義之信仰者。

驅逐韃虜

孫中山於1894年成立興中會,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之反清革命綱領。其白話文大意為將原為蠻夷之滿洲人趕出中原,光復漢人江山,並成立一現代之合眾政府用以管治新之中國。馬克思主義革命先行者列寧(Vladimir Lenin,1870-1924)於其著作《關於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註1)中說道「民族自決,在不背叛社會主義的條件下,按照民主的方式建立國界,實行民族自決,是有必要的。國家還沒有達到消亡的程度。民族自決有利於國家消亡。」可見孫和列寧皆有相同或接近之民族自決觀念,如「以民族劃分國家界線」。但兩者之目的不盡相同。列寧認為民族自決的目的在於解決階級鬥爭之問題,而且其終極目的為消滅國界,達成一統之烏托邦;而孫中山之所以認同民族自決是由於,一:儒家思想對漢家忠君愛國,孫出於對漢民族的「愚忠」才採納民族自決,漢族建立獨立自主之政權之想法。二:滿洲人領導之清帝國腐敗無能。內有土地兼併,外有歐洲列強。漢民族對滿族之統治討厭至極。因此正可以用此思想煽動漢人造反,創立民國,打倒清政府。孫文由始至終從來沒有消滅國界之打算,反而更想設立國家之間之界線,建立一個漢人的江山。

孫文和列寧對民族自決的觀念相近,但目的及所希望之最終結果南轅北轍。可見孫中山並非受馬克思主義版本之民族自決的觀念影響而實行民族自決,而是基於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及國人觀念而採用民族自決。

平均地權

同時,孫中山也提出「平均地權」之革命綱領。「平均地權」(註2)在平均地權主義中,由國家規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徵收法和地價稅法。私人土地由地主估價呈報中央政府,國家得以就價徵稅,並依所報價收買土地。而且,土地之所有權被分級,國家擁有上級所有權,人民擁有下級所有權,無論政府或人民都不擁有絕對土地所有權。化繁為簡,即每一個人有相應之均等份量土地,而百姓需要向中央政府交地稅。這雖然於馬克思主義中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土地公有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馬克思主義之土地公有制度認為國家有對土地之絕對所有權(註3)。而非孫中山之綱領中無人無機構擁有土地所有權,包括國家。而且,均田制在中國早以出現。周朝之井田制及隋唐之均田制均為「平均地權」之政策。難道周朝這個實行封建制的王朝,北魏、隋、唐這些帝制朝代又是馬克思主義之追隨者嗎?

孫中山之所以提出「平均地權」筆者認為有一下兩個原因。一:針對土地兼併,貧農無田可以耕種之問題,以換取中國廣大漢人百姓之支持,籠絡人心。二:喚醒漢人對漢人輝煌歷史朝代之懷念,煽動漢人情緒推翻清政府。清末期間,土地兼併問題嚴重,貧窮之農民無地可耕,手停口停。擁有耕地為漢人百姓最迫切的需要,因此「平均地權」政策可以解決漢人百姓之問題以及籠絡漢人百姓。周朝被漢人士人認為乃中國其中一個模範朝代,大量讀書人對周朝以及其制度有一種十分羨慕的嚮往,而其中之井田制便成為了國人所紀念之制度。因此,如果要恢復一種平均地權之制度,必然會得到讀書人之大力支持,革命之種子才有機會飄入民間,革命大業才可成。再者,隋唐時代為中國之盛世年代,開皇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皆為國人懷念之時代,如再行其制度,會增強國人對漢人盛世之懷念,更有效將排滿革命之種子傳播出去,促成革命大業。

可見孫中山提出「平均地權」並非為了達到馬克思主義經濟模型土地公有之目的,而是為了針對中國晚清問題、籠絡人心和加強漢人對國族身分認同之原因。

三大政策

孫中山為建立「真正之民國」,聯合了共產國際,簽訂了《孫文越飛宣言》,而且制定了合「聯俄」、「容共」、「扶助農工」於一身之「三大政策」,以實現國共合作。共產國際將為國民革命軍提供槍枝彈藥,派出政治及軍事顧問如加侖將軍(VasilyBlyukher,1889-1938),鮑羅廷(Mikhail Borodin,1884-1951)等人以實現中國革命之勝利。而中國國民黨則允許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孫中山在胡漢民(1879-1936)、汪精衛(1883-1944)、蔣介石(1887-1975)等中國國民革命元老,以及心腹的大力反對下,也積極推行「三大政策」,以及臨死時也要求汪精衛繼續執行「三大政策」之遺言、舉動被世人視作孫中山擁護馬克思主義之證據。

但筆者認為孫中山推行「三大政策」之真正原因非其為共產主義之追隨者,而是國民政府並非當時中國之合法政府,大多數列強皆認為北洋政府才是中國之唯一合法政府,而非國民政府。孫中山是想透過「三大政策」跟革命後處境相似之蘇維埃俄國建立良好之外交關係,一:解決雙方在外交上孤立無援之問題;二:爭取國人支持。三:建立屬於國民革命之武裝,避免革命成果再次付諸東流。由於列強懼怕馬克思主義之種子散播到列強之領土而導致其分崩離析,十分抗拒與新成立之蘇維埃俄國建立外交關係,導致在1923年簽訂《孫文越飛宣言》前,蘇維埃俄國沒有任何邦交國(註4)。因此向同為革命政府之孫中山國民政府伸出「革命之橄欖枝」協助中國革命,順道增加邦交國數量,增加蘇維埃俄國之國際影響力。還有蘇維埃俄國宣佈廢除所有與中國之不平等條約以及權利,博取了中國知識份子之信任,如今再與蘇維埃俄國結盟,將有助國人支持國民革命,早日完成革命大業。而且由於孫中山沒有掌握任何軍隊,於是發生了讓位袁世凱、二次革命、護國之役、護法之役、張勳復辟、軍閥混戰等流血事件,往往導致革命勝利之果實遲遲無法享受,甚至是付諸東流。於「聯俄容共」政策下,俄羅斯將為國民政府提供槍枝彈藥,軍事顧問等人協助建立屬於國民政府之軍校,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為國民革命供優秀軍事人才,如林彪(等優秀軍事將領,奠定國民革命勝利之基礎。而且中國共產黨也提供了大量人力在軍校以及北伐軍擔任要職如葉劍英(1897-1986)、周恩來(1898-1976)、葉挺(1896-1946)、賀龍(1896-1969)、陳毅(1901-1972)等人參加北伐。如果單靠孫中山一人之力量根本不可能完成國民革命之事業,多次革命失敗便是最好的證明。而且,在,陷入敵對關係後,最終,蔣介石陷入國共內戰之中,泥足深陷,最後更於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失利,丟掉孫中山之民國江山。可見失去了共產黨及蘇聯援助之國民政府無法完成國民革命。還有,孫中山還在《孫文越飛宣言》宣稱中「中國並不適合馬克思主義之實用」。可見「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為完成國民革命之手段,而非孫中山之治國意識形態。

結語

總的來說,其「驅逐韃虜」、「平均地權」及「三大政策」政策都皆為完成中國之國民革命而提出的政策,而非為共產主義革命而推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為完成國民革命之手段。可見孫中山並非馬克思主義之信仰者。

參考資料:

  1. 《MBA智庫.百科》,「社會主義土地公有」條目:https://wiki.mbalib.com/zh-tw/社會主義土地公有。
  2. 列寧:〈關於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1916年。
  3. 來璋:《平均地權理論與實踐》(臺北:今日打字印刷公司,1985年)。轉引自《維基百科》,「平均地權」條目。網址:https://zh.m.wikipedia.org/zh-hk/平均地權。

作者:黃正彥

註1:列寧:〈關於自決問題的爭論總結〉,1916年。

註2:來璋:《平均地權理論與實踐》(臺北:今日打字印刷公司,1985年)。轉引自《維基百科》,「平均地權」條目。網址:https://zh.m.wikipedia.org/zh-hk/平均地權。

註3:《MBA智庫.百科》,「社會主義土地公有」條目:https://wiki.mbalib.com/zh-tw/社會主義土地公有。

註4:蒙古與蘇聯與1923年7月23日正式建立邦交關係,蒙古成為蘇俄第一個邦交國。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