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道家馬王堆的結構與文物

分析道家馬王堆的結構與文物

作者:陳子言 

在考古學家眼中,古代墳墓都是重要的一環。那麼,為何考古學者要執着於這些墳墓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他們都想保護這些國家財產,防止被盜墓者盜去。第二,他們都可以從這些墳墓研究歷史,更深入了解歷史。

在古代中國出現了不少思想,而最著名的四個思想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在這四個思想當中,道家墳墓最有考古價值,受到考古學家的重視。可是,考古學家一直找不到關於道家的墳墓,直到馬王堆的出現。我們接下來將會分析這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墳墓當中的結構以及陷阱和出土的文物。

道家的簡單介紹

在分析馬王堆之前,我們先介紹道家這個思想。

道家最早出現於商朝,伊尹和呂尚都主張與民休息等政策,出現了小許道家色彩,更有不少人認為黃帝是道家的創始人。到了春秋戰國時,老子提倡「無為而治」,成為道家的代表人物,影響日後漢初採用黃老「無為而治」治理國家。

道家主張「順其自然」,認為人們應該順應自然醒是,無需要執著與事情。同時,道家反對教化、否定仁義,認為所有文化、規矩與道德都是人為柬縛,莊子甚至提出取消國家,回到上古混沌的時代,可謂是古代的無政府主義。

介紹完道家的基本資料後,我們就會進入主題:馬王堆。

馬王堆的背景     

在50年前,1971年時長沙有一個瘋子連夜觀看星象,預言在不久的將來,長沙會有一座千年古墓出土。果然,長沙真的在不久後出現了陣陣「鬼火」。

在1971年12月下旬,湖南省博物館接到了一通電話,說工人在馬王堆挖防空洞時發現了「鬼火」。由於當時正在進行馬王堆醫院的的挖防空洞工程,工人們在施工的時候,有位工人在裏面吸菸,點燃了洞裏的氣體,隨即冒出半米多高的藍色火焰。

在場的軍官認為防空洞是在長沙會戰後留下的軍火油料庫,但是考古學家熊傳薪與湖南省博物館館長候良都反對他的觀點,他們兩個都認為工人們遇到了一座古墓。熊傳薪認為那個古墓是來至五代十國楚國的馬殷家族,但他不確定古墓的主人,有可能是楚王馬殷的墳墓。候良則認為它是一個火墳墓。候良指出,這種「鬼火」的現象在《岳陽古物聞見錄》中被記載,書中寫到:在元朝時,有一群窑工在盜墓,過程中盜洞滋滋作響,盜洞瞬間成了火窯,這些窯工被活活燒死。這種火坑墓在元朝後已經失傳絕跡了。同時,他也提出到20多年前的夏鼐老先生來過這個地方考察,並說下面是一個漢朝墳墓。由於有地下醫院的施工,古墓已經漏氣,必須趕快展開挖掘。

發現古墓的消息傳出後,長沙的瘋子立刻召集大家去工地幫忙。由於當時中國的人力、財力、物力缺乏,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也很薄弱,在工地幫忙搶救的人,很多都是長沙附近挖洞的土夫子。

這時,馬王堆的搶救性挖掘正式開始。

to1

馬王堆的結構     

馬王堆的結構,已經是道家其中一個的失傳技術:防腐墓。

馬王堆有三個墳墓:最大而最奢侈的墳墓叫辛追墓,裏面埋下了一個2000年都不腐爛,出土時仍然栩栩如生的女屍,名叫辛追、最小的墳墓叫利蒼墓,利蒼是一位道家宗師,曾經幫助劉邦戰勝項羽、中間的墳墓是利蒼兒子的墳墓。利姓是最正宗的道家姓氏之一,根據《路史》的記載,老子姓利,名叫利貞,是利家的後人。有了利蒼和他兒子的墳墓後,可以說明馬王堆正是考古學家都期待已久的道家墳墓。

長沙自古以來都是的澤國,土地長期濕潤。辛追墓埋了2000多年,居然一點腐爛都沒有,另外,在2136年後(公元前165年-公元1971年),出土時墓室還從充滿可燃氣體,說明在這2136年期間,墓室沒有被長沙的濕潤土地影響,一小滴水都沒有進入墓室。到底辛追墓用了什麼結構,令到它2000多年都不受到水分影響呢?

辛追墓主要有三層結構:白膏泥、石墨碳、可燃氣體。

首先:第一層包括了一米厚的白膏泥。白膏泥是一種特殊的黏土,通常在密閉而潮濕的環境下形成。他的黏性夠大,具備良好的防水性,可以達到保護墳墓的作用。因此,不少貴族墳墓坑中都充滿白膏泥,例如是漢墓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墓。

其次,第二層包括半米厚的石墨碳。石墨碳具備良好的吸潮性,能夠有效吸走水分,防止墳墓裏進水。

最後,第三層包括陣陣可燃氣體,既可以隔絕水分子,也可以在受到盜墓時冒出火焰,防止墓室被挖開。直到1971年工人們見證到這些所謂的「鬼火」前,沒人敢相信古人真的可以把氣體密閉2000多年,可惜的是,當年的考古學家沒有收集這些氣體。

雖然現代的考古學家都可以模仿這些材料重新設計整個墓室,但是他們也不敢保證他們設計的墳墓能埋在2000多年,說明這項道家防腐墓的技術已經完全消失。

除了這三層之外,墓室上還有墓坑窮土以及封土,他們的作用都是把挖開的墓洞填平,讓後人、盜墓者難以找到。這三層的作用都是隔絕水分,防止墓室進水,而現實證明這三層都能夠有效吸收水分,令到辛追墓在土地濕潤的長沙地下能夠埋2000多年。

馬王堆在開挖初期是一個南北長20米,東西長14米的墓坑。將把墓室打開後,裏面的槨室驚呆了在場的博物館館長與土夫子。槨室長4米,高1.5米,在以往的墓室不常見。雖然這麼巨大的槨室被埋葬在很多層下面,但是裏面裝滿了文物,像打開寶藏一樣。

在介紹完馬王堆的結構後,我們將會介紹辛追墓裏面的文物。

to2

馬王堆的文物

根據考古學家的描述,從馬王堆挖出來的東西,每一樣都可以稱得上國寶級文物。

第一樣國寶級別的文物:在槨室東面的漆器。

在辛追墓裏面有超過500件漆器,保存得非常好,好像昨天才做好一樣。在八十年代對外展示時,很多賓客都覺得這些都是紡織品,沒人敢相信這些都是2000年前的文物。在其中一個漆盒中,裏面裝了一碗蓮藕湯。在打開漆盒的一瞬間還能看到裏面的清水與一層蓮片,蓮片還在湯中晃動,但僅僅一張照片的空當,清水就蒸發了,蓮片也化為泥水。在發現這碗蓮藕湯後,說明在漢朝之前,中國和印度就已經有交易(蓮藕來源與印度)之外,長沙在2000多年期間都沒有經歷過大地震,否則蓮藕湯就會灑開。除了蓮藕湯以及500件漆器,還有3000多件陶器、中草藥、竹木器等物品,他們都代表了漢朝盛世,以及漢代文化、風俗、生活等方面。這些漆器與漢朝百姓日常用品都讓我們更清楚了解漢朝生活,以及欣賞當時道家對辛追墓中的陪葬品的保養,讓1972年的人們了解到古代中國曾經出現過這些失傳的技術。

to3

第二樣國寶級別的文物:辛追夫人的屍體。

辛追是利蒼的妻子,相信她與利蒼一樣,都是道家信徒。她的屍體在出土後仍然栩栩如生,就像活人,現在到博物館看見她的屍體的模樣是經過氧化後的結果,當時的法醫也說辛追夫人屍體的腐爛程度就像是剛去世兩週。難麼有什麼原因導致現在的屍體沒法維持當時出土時的模樣呢?在1973年中期,辛追墓最後一層的內棺被運到博物館裏面,之前挖掘過程全部都在室外進行,導致各種文物在出土後受到變質,因此博物館決定在室內做足準備後才開棺。可是不久後的晚上,博物館接到通知說省領導明天早上要來參觀,當天晚上必須打開那個棺材。於是,工作人員匆忙地打開棺材,裏面都是深色的液體和裹在幾層絹帛中的屍體。工作人員沒有發覺裏面的液體都是古人留下的防腐藥水,只是留下了兩瓶樣本。接著,他們用手術刀一層一層劃開絹帛,在四五公分後碰到有彈性的肌肉,正是屍體的臉部。在省領導參觀後不久,博物館收到火化屍體的通知,但博物館館長不同意,其後還有周恩來總理的電話,告知博物館要做好保護屍體的工作。可惜當時技術有限,博物館只能用醫學院泡福爾馬林的方法去保護,令到屍體經過氧化,沒法保持出土的模樣。

雖然在地下埋葬了2000多年,但是屍體的外觀仍然完整。她的肌肉有彈性,關節還可以活動,手指,腳趾的紋路也很清晰。根據辛追夫人解剖報告顯示,她的內臟、腦組織還沒有腐爛,可是直腸和肝臟內有鞭蟲卵、蟯蟲卵、血吸蟲卵,說明辛追夫人其實百病纏身,去世時大概只有50歲。

埋在地下已有20多個世紀,屍體內觀和皮膚還沒有腐爛,當時道家的屍體防腐技術真的無解阿!

to4

第三樣國寶級別的文物:兩件素紗襌衣。

從馬王堆一共挖出了兩件素紗襌衣,一件重48克,另一件中49.5克,除了可以把它們折疊後能夠裝進火柴盒裏,還能把這件素紗襌衣折疊十層放在報紙上後透過這件素紗襌衣看到報紙上的字,簡直是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素紗襌衣長128厘米,衣袖長190厘米,沒有顏色。素紗襌衣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輕薄的衣服。

那麼,到底這件衣服的作用是什麼呢?專家推測,這兩間素紗襌衣是辛追夫人生前最喜歡的兩件情趣內衣,因為道家非常講究情趣。不少史書都有記載道家的情趣理論,例如《太平經》、《太上老君內觀經》等等。

在80年代時,南京雲錦研究所接到了複製素紗襌衣的任務。第一次研究後,結果大失所望,複製品有重有厚,足足有260克重,但是正品只有49克重。在實驗失敗後,研究所找到了失敗的原因:現代的蠶絲與古代不同。正品素紗襌衣是用漢代三眠蠶的細蠶絲,複製品卻是用四眠蠶的粗蠶絲,固然複製不了正品的素紗襌衣。於是,研究所花了十年培養出三眠蠶,最終花費13年的心血復原出一件49.5克的襌衣。但是,研究所仍然找不出素紗襌衣的製作方法,因為如果將正品的衣領與袖口去掉後,重量只有24克,一定是除了三眠蠶的蠶絲之外還有一些道家失傳的蠶絲紡織技術。

不幸的是,兩間素紗襌衣在1883年被一名盜賊偷走。48克的素紗襌衣被盜賊燒成灰後被衝到水渠中,從此消失。49.5克的素紗襌衣被找回,但被毀壞。撇開這些壞消息,素紗襌衣的發現還是證明了|「古人的手藝不一定比現代人差」的論點。

to5

最後一樣國寶級別的文物:道家失傳古書。

考古學家在馬王堆找到很多失傳古書,共有12萬字,被編成7大本書。這7大本書包括主要的四本書:《德道經》、《黃帝四經》、《五星占》、《天文氣象雜占》及另外次要的三本書。

首先,我們先分析馬王堆中出土的《德道經》與老子寫的《道德經》的分別。最明顯的分別在於書名。道德經是道在前,德在後,而德道經是德在前,道在後。雖然只是順序上的區別,但其中的意思千差萬別。第一個例子是《德道經》的「大器免成」與《道德經》的「大器晚成」,老子的原意是指做人要順其自然,假如我們是大器,我們不需要刻意造作,也不需要別人去造作你。第二個例子是《德道經》的「曲則全,枉則定」與《道德經》的「曲則金,枉則直」,老子的原意是要我們勇敢面對,不是委曲求全。第三個例子是《德道經》的「予善信」與《道德經》的「與善仁,言善信」,老子的原意跟莊子一樣,兩者都是不相信仁義。從這本出土的《德道經》,我們可以從中找出歷史真相,糾正對知識的錯誤了解。

其次,我們分析《黃帝四經》。2000多年來,儒生都說黃帝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垂拱而治,君臣父子,直到這本出土馬王堆的《黃帝四經》,令各儒生驚訝。書中提到黃帝在戰勝蚩尤後把他的頭髮做成旗、把他的胃填滿稻草,做成蹴鞠、把他的骨肉剁成泥,拌在韭菜裏分給他的部下吃,還下令蚩尤的部下一定要聽從自己的命令,不能反抗。假如蚩尤的部下企圖違背命令,就會有蚩尤的下場。這個行為叫做正亂,黃帝就是用這種方法去制服蚩尤的部下以及野蠻人。傳說《黃帝四經》是由黃帝親自編的書籍,裏面的內容都是真實的,絕少藏著任何虛假的事。

最後,我們分析《五星占》和《天文氣象雜占》。這兩本屬於天文書籍,根據《4000年中國天文史》,這兩本書都是穿越而來的書籍。《五星占》記載了木、金、火、土、水五顆行星的運行規律,而天文氣象雜占》中詳細記載的29顆彗星的名稱、周期和樣子。假如我們用現代的方式起統計、觀察這些彗星至少要600年,到底古人是如何觀測到?另外,21世紀拍攝出來的彗星照片,和帛書上的圖片比對,竟然極度相似。《4000年中國天文史》的法國科學家作者難免會說從天文記錄上來看,中國的歷史一定多過5000年。透過這兩本天文書籍,我們一直到古代的「占星術」和夜觀天象的方法在這2000多年間已失傳了。

to6

總結

道家馬王堆的發現對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考古學方面,從馬王堆出土的4樣國寶級別的文物能夠提供更多對於漢朝的資訊,同時也能從《黃帝四經》中破解更多謎題,了解歷史真相,糾正誤解,還能從兩本「穿越而來」的天文書籍嘗試破解古人失傳的「占星術」等失傳道家技術,提供了不少研究價值。從民眾方面,平民百姓都能夠到湖南省博物館參觀這些出土的文物,不但可以讓他們更了解文物,增進知識,還能增強文物保護的意識,為國家出一分力。雖然工作人員在文物出土時犯下了不少錯誤,但他們的錯誤能以史為鑒,讓後世的考古隊從中反省,不再犯下錯誤,從而破壞了文物外貌。總括來說,道家馬王堆對中國的整體歷史發展獲益良多,受益無窮,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這些古墓。

參考資料

(一)書目

1.讓-馬克·博奈-比多:《4000年中國天文史》(中信出版社,2020年)

2.商承祚:《岳陽古物聞見錄》(中華書局,1996年)

3.(宋)盧泌:《路史》詳見: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724692

4.老子,熊春錦編譯:《德道經》(國際文化有限公司,2007年)

5.(春秋)老子:《道德經》詳見: https://ctext.org/dao-de-jing/zh

6.佚名:《黃帝四經》十大亂。正亂 詳見: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87844#%E5%8D%81%E5%A4%A7%E7%B6%93%E5%85%B5%E5%AE%B9

(二)網上文章

1.馬王堆古屍千年不腐的疑問https://www.factpedia.org/index.php?title=%E9%A9%AC%E7%8E%8B%E5%A0%86%E5%8F%A4%E5%B0%B8%E5%8D%83%E5%B9%B4%E4%B8%8D%E8%85%90%E7%9A%84%E7%96%91%E9%97%AE&variant=zh-hant

2.1972年馬王堆挖掘現場,伏火墓噴藍色火焰,專家詳述解剖女屍

https://kknews.cc/culture/3ym88q3.html

3.道家的思想。馬王堆古墓的秘密
https://ppfocus.com/0/sp80f5d8b.html

4.馬王堆女屍「辛追」逾2100年不腐 漢代有「黑科技」?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634889

5.素紗襌衣——世界上最輕薄的絲綢衣服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yae8ggk.html

6.1972年,馬王堆漢墓發掘始末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506474

7.馬王堆裏出土了哪三件國寶文物?
https://kknews.cc/zh-hk/culture/p4blen8.html

8.馬王堆發現1種瞬間消失文物,出現5秒便消失,只留下唯一一張照片

https://auzhu.com/zh-hk/culture/16803.html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