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償失:唐高宗扳倒賢臣長孫無忌的後果

得不償失:唐高宗扳倒賢臣長孫無忌的後果

扳倒長孫無忌反招致奸佞當道

在「廢王立武」中,高宗及武后取得最後勝利,長孫無忌一派旋即被打擊。

《舊唐書.褚遂良傳》:

帝乃立昭儀為皇后,左遷遂良潭州都督。顯慶二年,轉桂州都督。未幾,又貶為愛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遂良卒後二歲餘,許敬宗、李義府奏言長孫無忌所構逆謀,並遂良扇動,乃追削官爵,子孫配流愛州。

《舊唐書.韓瑗傳》:

顯慶二年,許敬宗、李義府希皇后之旨,誣奏瑗與褚遂良潛謀不軌,以桂州用武之地,故授遂良桂州刺史,實以為外援。於是更貶遂良為愛州刺史,左授瑗振州刺史。四年,卒官,年五十四。明年,長孫無忌死,敬宗等又奏瑗與無忌通謀,遣使殺之。及使至,瑗已死,更發棺驗尸而還,籍沒其家,孫配徙嶺表。

《舊唐書.來濟傳》:

武皇后既立,濟等懼不自安;后乃抗表稱濟忠公,請加賞慰,而心實惡之……尋而許敬宗等奏濟與褚遂良朋黨構扇,左授臺州刺史。五年,徙庭州刺史。

《舊唐書.長孫無忌傳》:

帝竟不從無忌等言而立昭儀為皇后。皇后以無忌先受重賞而不助己,心甚銜之……中書令許敬宗遣人上封事,稱監察御史李巢與無忌交通謀反,帝令敬宗與侍中辛茂將鞠之。敬宗奏言無忌謀反有端……帝竟不親問無忌謀反所由,惟聽敬宗誣構之說,遂去其官爵,流黔州,仍遣使發次州府兵援送至流所。其子秘書監、駙馬都尉沖等並除名,流於嶺外。敬宗尋與吏部尚書李義府遣大理正袁公瑜就黔州重鞫無忌反狀,公瑜逼令自縊而死,籍沒其家。無忌既有大功,而死非其罪,天下至今哀之。

《舊唐書.于志寧傳》:

高宗之將廢王庶人也,長孫無忌、褚遂良執正不從,而李勣、許敬宗密申勸請,志寧獨無言以持兩端。及許敬宗推鞫長孫無忌詔獄,因誣構志寧黨附無忌,坐是免職,尋降授榮州刺史。

綜合上述所引,我們可以發現:

a. 為高宗、武后出面剷除長孫無忌等人者,主要為李義府、許敬宗、袁公瑜。

b. 整場清洗行動,武后扮演着主動角色,見「希皇后之旨」、「心實惡之」、「心甚銜之」等語,高宗則默許事情發生,坐享其成。

c. 清洗以長孫系的連根拔起為最終目的,故不只當事人受牽連,更旁及子孫後裔。

d. 即使是嘗試保持中立的于志寧,也因「獨無言以持兩端」,被許敬宗誣陷「黨附無忌」。當中立來得奢侈,反映朝堂上要求大臣歸邊的壓力非常大。

查《舊唐書.李義府傳》,有以下一段記載:

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

笑裏藏刀即不真誠,義府人格之低,可思過半矣!還有,洛州婦人淳于氏因通姦入獄,李義府垂涎其姿色,竟暗中勾結大理丞畢正義,將其釋放並收為情婦。事情敗露,畢正義自殺,御史王義方上書彈劾,反被李義府仗勢貶逐出京。值得注意是高宗的反應,「帝怒,出義方為萊州司戶,而不問義府奸濫之罪」。高宗的縱容,成就了義府的放肆。君權確實勝利,卻帶來公私不分的狗官當道,這相信絕非太宗當初所想望。

另《舊唐書.裴行儉傳》:

時高宗將廢皇后王氏而立武昭儀,行儉以為國家憂患必從此始,與太尉長孫無忌、尚書左僕射褚遂良私議其事,大理袁公瑜於昭儀母榮國夫人譖之,由是左授西州都督府長史。

據此,告密風實始於袁公瑜。

梅毅《帝國的正午 - 隋唐五代的另類歷史》有一個精闢的觀察,他說:

廢掉皇后在高宗時代是天大的事情,看似「皇帝家事」,實際涉及當時關隴大族與庶族地主間的勾心鬥角與暗中角力……出身於庶族地主的許敬宗、李義府等人,屬於長期在政治上鬱鬱不得志的「寒族」,名義上是擁立武則天為皇后其實武氏本人也屬關隴家族,其實是想藉此提高自身的勢力,在政治上想來個大翻盤,如果「押寶」成功,就不僅僅是揚眉吐氣的事情,而且是扳倒敵對勢力的傾力一擊。

庶族缺乏儒門家教,只知唯利是圖,其因此最易被動用,也最易為禍天下。觀乎李義府貶官流放,病死邊地,許敬宗私德有虧,死無善名,這批人取長孫無忌等而代之,高宗朝再不能繼續貞觀遺風,可想而知。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

圖片:電視劇《武媚娘傳奇》劇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