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罪羔羊:隋煬帝之子趙王楊杲的聰穎仁孝

代罪羔羊:隋煬帝之子趙王楊杲的聰穎仁孝

覆巢之下無完卵 - 趙王楊杲短暫的一生

談隋朝歷史,很少有人留意到趙王楊杲。這位見於史冊不顯眼處的人物,在世上只生存了十二年,他的遭遇,相信大家聽後,都會掩卷嘆息,以下不妨娓娓道來。

據《隋書》記載,楊杲小字季子,父親是隋煬帝楊廣,母親則為蕭嬪,七歲時(即大業九年,公元 613 年)封趙王,未幾授光祿大夫,拜河南尹。他曾跟從煬帝幸淮南,詔行江都太守事。皇子出身,加上深得父親寵愛,致使其身份顯貴無比。

就個人才能言,楊杲極之聰敏,而且容貌儀態極美,煬帝不也是「美姿儀,少敏慧」嗎?他對楊杲特別疼愛,可能是在兒子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又煬帝深受漢文化影響,喜歡寫詞作賦,楊杲對於父親的作品,竟多數能背誦如流。這除了是對父親文學成就的肯定,更是至仁至孝的表現。事實上,楊杲「性至孝」還見於煬帝生病,吃不下飯,他亦終日不食,陪伴在側。今人若得如斯小兒,焉有不珍之愛之之理?

不只對父親,對蕭后,楊杲也盡其孝道。蕭后做炷灸(將艾炷直接或間接置於穴位上施灸),楊杲先請試炷,為蕭后不准許。楊杲哭泣着請求:「后所服藥,皆蒙嘗之。今灸,願聽嘗炷。」蕭后卒之為其停灸,自此更加寵愛他。

若楊杲生於尋常百姓家,或煬帝朝國勢如日中天,楊杲下場未必悲慘。奈何那時東突厥已有不臣之心,大業十一年(公元 615 年),煬帝親自巡視北部邊塞,期間被始畢可汗率領幾十萬兵馬圍困雁門,《通鑑》記「上大懼,抱趙王杲而泣,目盡腫」,當年初登基時的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早已不再,楊杲只有九歲,看着親愛的父親驚懼落淚,自己卻無能為力,其內心的難受,可想而知。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煬帝左右,盼能分擔父親丁點憂愁。只可惜「風刀霜劍嚴相逼」,三年後,即大業十四年(公元 618 年),煬帝長期停留江都的打算,激起祖籍關隴的武將不滿,以宇文化及為首的一眾軍人發動兵變,控制江都宮,抓獲隋煬帝。是時楊杲在父親身邊,突然面臨變故,號哭哀慟不已。裴虔通派人斬殺楊杲於煬帝面前,血濺御服,不久煬帝亦被令狐行達縊殺。楊杲死時僅十二歲。

有謂煬帝三征高麗以致軍力大耗,東突厥因此得以反叛,各路群雄乘機而起,煬帝終失關中而無力回天,落得國破家亡的下場。這個判斷基本上正確,也見「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的確在歷史上真實發生。

古時沒有人權觀念,亦不知保護兒童,一旦發生政變,「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失敗一方的子姪不免遭殃,即使是小孩嬰兒亦不例外。梁啟超說一部二十四史「真可謂地球上空前絕後之一大相斫書也」(〈中國之舊史〉),某程度上是沒有錯的,教人唏噓!十二歲相當於今天的小學六年級學生,天真可愛而孝順,卻死於非命,再不能有更多的成就,探索這個世界更多,不亦悲乎!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