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現場:對隋代文、煬二帝的歷史翻案

重返現場:對隋代文、煬二帝的歷史翻案

重新認識隋文帝、隋煬帝

樹仁大學歷史系教授羅永生近年撰〈「以隋為鑑」- 重新認識若干被淡忘的隋朝歷史〉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古代君主的世界觀 - 以隋煬帝為例〉,為隋文帝、隋煬帝翻案,透過了解其觀點,我們當可對兩位皇帝有一新認識。

羅氏首先指出,一般人對隋文帝、隋煬帝的套版印象,主要來自魏徵等撰的《隋書》。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強調「以隋為鑒」,致使魏徵修史時特別側重文帝、煬帝做得不好的一面,有「避重就輕」的情況,未能全面反映史實,立場亦過於鮮明。羅氏認為,細讀《隋書》,不難發現文帝、煬帝皆有正面積極的貢獻,二帝並非民間流傳那麼壞。

以文帝為例,他對外反守為攻,採納長孫晟「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成功分化離間突厥各酋長,解決北方邊境的威脅。「聖人可汗」的稱號,尤其突顯他在處理周邊民族關係上,並非單純靠軍事武力恫嚇,反而著重以「恩威」來撫服四夷,體現儒家思想天下觀。煬帝後來亦被稱為「聖人可汗」,與父親做法一脈相承。

對內文帝提倡儒教,重視制禮作樂,建立學校,不遺餘力,基本上確立了隋代官學的規模,「不悅學,不知樂」的指控難以成立。儘管晚年「不悅儒術」,這只是對全國學校制度的一次調整,非指文帝向來不重視教育。又強化中書、門下、尚書三省職能與地位,完善其人員編制,下開唐朝行之有效的三省六部二十四司的中央架構。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二級制,為唐朝所沿襲。廢除九品中正制,「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開唐代科舉之先。

至於煬帝,雖成長於關隴周隋武將家庭,自幼學習騎射,接受各種軍事訓練,但《隋書》有「好學,善屬文」。他必喜好詩文,兼受過較正規和嚴謹的儒家教育。楊廣出任揚州總管,坐鎮江都,凡十年之久,期間「息武興文」,廣泛收納江南士人,推動文教事業,成果卓越。如果煬帝只是一粗鄙不文的關隴武將,其斷不可能獲得江南士人的認同。楊廣雅好儒學還表現在《江都集禮》的編撰上。《全隋詩》錄存其詩作四十多首,包括〈飲馬長城窟行〉、〈江都宮樂歌〉、〈春江花月夜〉(二首)、〈夏日臨江〉、〈泛龍舟〉等,乃煬帝擅詩的鐵證!

煬帝不只擅詩好儒,四巡漠北,一出河西,三下江都,除了是出於鞏固國防的考慮,更重要是他相信巡幸「作為中央政權強有力的標誌……不僅是傳統社會以禮教萬民的治國要道,而且具有皇帝標榜內聖外王理想政治」的教化致治意義。在他看來,巡幸不是好大喜功,而是體現儒家的仁政王道,是達致長治久安的重要途徑。竊以為這價值觀啟發自《詩經》、《春秋左氏傳》、《孟子》等傳統儒家經典所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念。

對待周邊民族方面,如非必要,不作軍事征伐,堅持以「德化」為先,實現「混一戎夏」的理想。和親、互市是煬帝常用以消除華夷隔閡的手段。此外,煬帝喜歡用大型款宴的形式令四方蠻夷率服,通過演出精彩歌舞,以及陳列中華文物,從而令夷狄驚嘆、艷羨,不自覺向隋朝稱臣。

《隋書》記煬帝好女色,曾無禮侵犯宣華夫人、容華夫人。可是,據統計,煬帝後宮人數並不多,一生與蕭皇后形影不離,加上子嗣僅三人,他個性「沉深嚴重」,非禮一事只怕是子虛烏有。

廣開運河上,當時兩京 (大興城和東都洛陽) 確實依賴來自山東、河北以至南方江淮地區的大量糧食物資。開鑿運河,雖然工程艱巨,成千上萬民工因此喪命,但誠如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所言,其連接中古社會的政治與經濟重心,實有其不可替代的重大政治與經濟作用。煬帝這方面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不能動輒謂煬帝只為個人享樂遊玩而開鑿運河。

有關唐太宗抹黑隋文帝而影響後世對文帝的看法,官德祥也有類似判斷,他說:

隋開皇十四年發生大旱,並造成關中百姓饑荒。唐太宗回顧前朝往事,批評隋文帝不願開倉救災,最後儲積過多,成為隋亡之遠因。此《辯興亡》篇所記之太宗評語直接影響後世史家對文帝的看法。(〈隋文帝與開皇十四年旱災〉)

教科書上的說法,是時候修正。

[參考書目]

1. 羅永生,《隋唐政權與政制史論》

2. 胡戟主編,《紀念汪籛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 官德祥,《中古社會經濟生活史稿》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