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起義:唐高祖李淵之誓師滅隋

太原起義:唐高祖李淵之誓師滅隋

關於太原起兵是由誰最先提出,《舊唐書.高祖紀》有「群賊蜂起,江都阻絕,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新唐書.高祖紀》記載類似,卻多了「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以及世民與裴寂合謀,安排晉陽宮人私侍高祖,迫高祖就範一節。兩唐書都傾向強調李世民的功勞,淡化李淵的角色。可是,比兩唐書更早的史料,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卻有截然不同的記載,溫大雅是李淵任太原留守時留守府的記室參軍,專掌文書起草等機要工作,隨軍撰成此書。透過是書,當更能找出李淵在太原起兵中的位置。

《起居注》卷一提到大業十一年 (公元 615 年) 東突厥始畢可汗率領騎兵南下,包圍隋煬帝所在地雁門城 (隋煬帝出巡塞北,得義成公主密報,進入雁門城,以避始畢襲擊)。李淵當時率太原兵馬救援,困境才得以消除。事後,煬帝南下江都,詔李淵率太原兵馬,與馬邑郡守王仁恭同守北邊,對抗東突厥入侵。李淵「不得已而行」,但那時的他尚無反心,仍汲汲於為隋朝想法子解決突厥問題。

至馬邑,李淵與王仁恭的兵馬不足五千人,全賴李淵機智,叫將士們假裝成突厥人生活的樣子,令東突厥放下戒心,再乘機出擊,東突厥方告潰敗,不敢南入。時有魏刀兒 (一作魏刁兒) 與王須拔聚眾十萬起事,「結營於太原之南境,上黨、西河,京都道路斷絕」。煬帝命李淵為太原留守,遣王威、高君雅為副。李淵遂與王威合力討賊,結果賊眾大亂,「餘賊黨老幼男女數萬人並來降附」。

由於李淵返太原平亂,留下仁恭在馬邑孤立無援,東突厥趁機「數侵馬邑」,煬帝遣高君雅領兵與仁恭力拒。高君雅、王仁恭未有執行李淵在軍事上的指示,終至大敗收場。煬帝追究責任,歸咎於李淵、王仁恭當日未有及時捕獲始畢,縱為邊患,要將李淵繫於獄中,並斬殺王仁恭。李淵收到消息,憂慮被煬帝疑忌,全家遭禍,遂萌生起兵念頭。當時嫡長子李建成不在李淵身邊,只有李世民侍奉在側,李淵於是對李世民吐露心中所想。

從李淵說:「隋曆將盡,吾家繼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顧爾兄弟未集耳。今遭羑里之厄,爾昆季須會盟津之師,不得同受孥戮,家破身亡,為英雄所笑。」起兵的想法始於李淵。至於李世民,「芒碭山澤,是處容人,請同漢祖,以觀時變。」他是認同、附和父親的想法。兩唐書所記不合史實明矣!煬帝後來改變主意,釋放李淵而赦免仁恭,走出鬼門關的李淵,起兵的心志更加堅定,所謂「雄斷英謨,從此遂定」,他一方面命兩位兒子建成和世民結交英俊豪傑之士 (建成在河東,世民則在太原),一方面招攬不同人才,不限貴賤,且默記各地山川要衝,以備日後行軍之用。

劉武周殺王仁恭,據馬邑自稱天子,李淵藉口平劉武周,乘機安排王威與裴寂「檢校倉糧,賑給軍戶口」,又遣高君雅「巡行城池及捍禦器械」,同時進行募兵。表面上「勤王」,暗地裡卻是為成就霸業鋪路。

高君雅、王威有異心,秘密找尋李淵的錯失。事件被晉陽富人劉世龍知悉,告訴李淵,李淵遂有清除高、王二人的念頭。經過一輪調兵及設伏,李淵以高君雅、王威等與突厥私通,引突厥南侵,收王威等繫獄。未幾,突厥數萬騎果然進逼太原,「軍民見此勢,私有危懼,皆疑王威、君雅召而至焉,恨之愈切」。李淵「令軍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殺之以起兵」(《新唐書高祖紀》語)

李淵手疏與突厥書,爭取東突厥始畢可汗支持 (主要是戰馬上的供應),不卑不亢的態度,溢於言表:「當今隋國喪亂,蒼生困窮,若不救濟,終為上天所責。我今大舉義兵,欲寧天下,遠迎主上。還共突厥和親,更似開皇之時,豈非好事?且今日陛下雖失可汗之意,可汗寧忘高祖之恩也?若能從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必以路遠,不能深入,見與和通,坐受寶玩,不勞兵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

始畢得書,大喜,但其不想「迎隋主」,更傾向「唐公自作天子,我則從行」。李淵不欲馬上和隋朝決裂,畢竟他是煬帝的表兄。但裴寂、劉文靜等加以勸說:「儻使伊、呂得盡誠于桀、紂,即不為湯、武之臣。寂等改以事君,不敢拘於小節。且今士眾已集,所乏者馬。蕃人未是急須,胡馬待之如渴。若更遲留,恐其有悔。」李建成、李世民亦請「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故事,廢皇帝而立代王,興義兵以檄郡縣,改旗幟以示突厥」,這樣便「師出有名,以輯夷夏」。李淵百般無奈下首肯,始畢依旨,「即遣其柱國康鞘利、級失、熱寒、特勤、達官等,送馬千匹來太原交市」。

往後,李淵將自己的部隊稱為「義士」。建成、世民與義士同甘共苦,一起休息。不戮一人,秋毫不犯。李淵高興地說:「以此用兵,天下橫行可也。」不久定入關中之策。

不難發現,李淵在太原起兵中擔當著主導角色,整場部署及策劃,他有非常多的參與。李淵不是窩囊懦弱,而是有勇有謀,心思細密 (見於果斷清除高君雅、王威事)。奈何他重感情,《舊唐書.高祖紀》稱其「任性真率,寬仁容眾」,這令他在代隋自立上有猶豫,日後也處理不好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矛盾。

有一唐儉,《舊唐書.唐儉傳》記他先向李世民陳述「隋室昏亂,天下可圖」,李世民再轉達唐儉的意見給李淵。李淵對起兵持觀望態度。可是,在 1978 年西安昭陵附近發掘的唐儉墓中,學者卻發現一座墓誌銘,碑文提到:「於時太武皇帝 (李淵) 發號晉陽,公 (唐儉) 之戾止 (到來),若合符契。以石投水,百中之策無遺;言聽計從,千里之勝斯決。」依此,李淵是直接採用唐儉的計策,未有半分猶豫觀望。「公與太宗興言暗合,請率麾下承虛入關,高祖然之,眾方僉伏」,連直取關中,也是唐儉提出,李淵採納。李世民篡改史料,將自己置於太原起兵的中心,淡化父親李淵在攻取天下時的功勞,這是顯而易見的。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

圖片:電視劇《隋唐演義》劇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