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植隋煬帝的家族最後推翻隋朝?

扶植隋煬帝的家族最後推翻隋朝?

楊玄感黎陽起兵是什麼一回事?

《資治通鑑》及《讀史方輿紀要》記楊玄感起兵發生於大業九年 (公元 613 年)。《隋書.楊玄感傳》有「帝征遼東,命玄感於黎陽督運。于時百姓苦役,天下思亂,玄感遂與武賁郎將王仲伯、汲郡贊治趙懷義等謀議」,據此,玄感是在煬帝征高麗時,有見於老百姓為兵役所苦,民心背離隋朝,方毅然興兵。煬帝征高麗凡三,首在大業八年 (公元 612 年),次在大業九年,再次在大業十年 (公元 614 年)。「帝征遼東」當指第二次攻打高麗。黎陽有黎陽倉,《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六.北直七》:「隋開皇三年,置黎陽倉,漕河北之粟,以輸京師。」可見黎陽倉是官方重要糧倉。由於黎陽倉西瀕永濟渠,煬帝用兵東北,往往將江淮運來的軍糧,先儲存於此,再向北運。換言之,這是隋對高麗戰事的大後方。正所謂「三軍未發,糧草先行」,黎陽倉足以左右前線的成敗,故煬帝用親信楊玄感負責督運,玄感亦自覺有本錢作反。

楊玄感是楊素之子,楊素一手扶植楊廣做皇帝,加上《隋書.楊玄感傳》有「時帝好征伐,玄感欲立威名,陰求將領……帝嘉之,顧謂羣臣曰:『將門必有將,相門必有相,故不虛也。』於是賚物千段,禮遇益隆,頗預朝政」,表面看來,煬帝對玄感推心置腹,未有予以猜疑。不過,看在楊玄感眼中,朝中文武多是父親昔日提拔的將領、官吏,而這批將領、官吏刻下竟令朝綱逐漸紊亂,惹得煬帝不滿。又楊素在生,「恃功驕倨,朝宴之際,或失臣禮」,煬帝心懷怨恨,連楊素本人自己都知道,作為兒子的怎會不知 (以上見《隋書.楊玄感傳》及《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二》)?故此,為保性命,玄感早有反心,難得有黎陽倉在手,遂火燒煬帝後欄。

「百姓苦役」中的「百姓」亦值得一講。這主要是河南老百姓。《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有以下記載:「七年春正月壬寅,眞定襄侯郭衍卒……壬午,下詔討高麗……發河南、北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山東、河南大水,漂沒三十餘郡。」扼要言之,大業七年 (公元 611 年),山東、河南兩地發生嚴重水災,三十餘郡受災情影響。煬帝卻一於少理,不馬上救災,反而汲汲於徵調民夫攻打高麗,被徵調之地剛好包括河南。家園被毀,與親人生離死別,更要面對自己隨時死於路上或戰場,河南老百姓滿腔怒忿,是可以想像的,所謂「天下思亂」、「天下騷動」,即指此。河南還有一特別之處,其本來為北齊舊有領土,北周武帝滅北齊後,河南併入北周版圖,再成為隋的一部份。天下承平,老百姓生活富足安定,問題不大。但現在他們飽受隋朝壓迫,內心不免有氣,這是很好的「動亂溫床」,玄感在黎陽起兵,正是看中河南百姓可資利用。

有一李密,乃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太師、柱國大將軍、魏武公李弼的曾孫,北周開府、邢國公李曜的孫子,隋朝上柱國、蒲山郡公李寬的兒子。楊玄感與他友善,問以計策,李密提出上中下三計:

1. 上計 - 率兵長驅入薊,據臨渝之險,斷煬帝歸路,令其腹背受敵至兵盡糧絕;

2. 中計 - 領兵西向,直取關中長安,經城勿攻,收其豪傑,撫其士民,據險而守,令煬帝失去根據地;

3. 下計 - 揀選精銳,襲取東都洛陽,但有機會久攻不下,要冒相當大的風險。

玄感不採上、中計而堅持用下計,說:「今百官家口並在東都,若先取之,足以動其心。且經城不拔,何以示威!公之下計,乃上策也」,領兵攻打洛陽,洛陽果然未有失陷,楊玄感撤圍攻關中,又滯留於攻打弘農宮,以致錯過奪取潼關的時機,終於宇文述、衞文昇、來護兒等領兵趕至,玄感兵敗被殺 (以上見《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二》)。

楊玄感黎陽起兵反映一部份關隴集團成員已不滿隋煬帝的統治,決心取而代之,李密也是關隴集團成員。

另大業七年,翟讓在瓦崗寨聚眾起事,郡人單雄信、徐世勣從之。翟讓是河南人,單雄信、徐世勣是山東人,俱來自受水災影響之地。李密後來通過王伯當 (河南人) 的介紹加入瓦崗軍,輾轉成為當中的領袖。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

圖片:電視劇《風塵三俠之紅拂女》劇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