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混戰、混亂、混沌的年代

五胡十六國?混戰、混亂、混沌的年代

綜合十六國基本資料,鮮卑建立國家最多,共五個 (前燕、後燕、南燕、西秦、南涼),蕩平北方的北魏,亦由拓跋鮮卑所建立。

另外,十六國將近一半位處河西地區。其中,前涼、後涼、北涼以姑臧 (甘肅武威) 為都,北涼之前以張掖為都,又西涼以敦煌、酒泉為都。漢武帝把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劃為「河西四郡」,換言之,「河西四郡」乃胡漢文化激烈碰撞、交流的地域,敦煌石窟之所以可貴,正因為其壁畫及出土文物反映此一階段胡漢文化的交融。

十六國有三國亡於北魏之手,三國亡於東晉,亡於前秦、後秦各二,亡於後趙、冉魏、北燕、夏、西秦、北涼各一。特別值得留意是東晉。有謂晉室只知偏安,但至少在東晉末年,劉裕統率北府兵北伐的時期,晉室是有意收復長江以北的領土,故才有入成都、破長安之舉。

又十六國經常發生宗室骨肉相殘,例如:前趙 (劉聰殺劉和)、後趙 (石虎父子相殘)、前秦 (苻堅殺苻生)、後秦 (姚懿、姚恢反叛,被姚泓消滅) 等。及後隋朝有楊廣迫逼楊勇、楊秀和楊諒,唐朝有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元朝蒙古人每於帝位繼承上起紛爭,血腥收場,竊以為這是胡漢混合政權的常態。

最後,十六國中,後趙、前燕、後燕皆據鄴城以成就帝業。鄴城有何重要?逯耀東指出:

a. 經濟方面

當時中原最富庶的地區在河北,這是糧食和絹布的產地,冀、定二州的戶調絹,一年便在三十萬匹以上,可負擔王朝主要財政支出。

b. 軍事戰略方面

鄴城有「三台之固,西接平陽,山河四塞」,兼在黃河以北,可以控制河北地區。(《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

關於「三台之固」,《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五》記載:

石勒諸將佐議,欲都於鄴,將攻三台。張賓進曰:「三台險固,攻守未可卒下。」於是進據襄國。

可見三台的地理形勢有利鄴城不易被攻下。至於「平陽」,即今山西臨汾市。「山河四塞」的「四塞」,指四面皆有天險,可作屏障,防守非常堅固,地理位置優越。

北魏遷都,鄴城是作為首選被考慮,選擇洛陽純粹出於孝文帝個人對漢文化的推崇。東魏、北齊俱以鄴城為國都。鄴城失去重要性,要到北周末年,尉遲迥據鄴城反抗楊堅失敗,楊堅遂將鄴城焚毀。

補充一點,據陳寅恪的意見,

胡人為部落兵制,領兵酋長與他的部屬情誼如父子,所以組織嚴密。兵種以騎兵為主,戰鬥力很強。騎兵要用斥候。南人同北兵打仗,每於夜間劫北兵營寨,即在躲避北兵的斥候 (偵察兵)。北朝軍事勝於南朝,可用組織之密、騎術之精、斥候之明三語來概括……北魏之初藉之以橫行中國的,也正是代北的部落兵。西魏府兵制的前期,為鮮卑兵制,為部酋分屬制。府兵八柱國,即自北魏鮮卑八國、八部之制而來。(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這是五胡軍事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

圖片:維基百科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