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成就東晉偏安?

誰成就東晉偏安?

東晉偏安江左,王導出力最大,所謂「王與馬,共天下」。

王導,字茂弘,王覽之孫。王覽,王祥之弟。王祥是誰?《二十四孝》中臥冰求鯉的主角。王覽有優秀的品行,名聲僅次於王祥。他不久「應本郡之召」,出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

東漢有察舉孝子廉吏的制度,道德在當時不只是一種學說,更是一種風評,足以令一個人乃至一宗族壯大。王祥、王覽正是在德行的庇蔭下出仕,王氏亦成為大家族。

關於王氏,其以琅琊郡為郡望,與陳郡謝氏並稱「王謝」。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當中「王謝」便是指琅琊王氏和陳郡謝氏。

王導家世顯赫,為中原大族之後。他因此獲司馬睿器重,後者稱帝前為琅琊王。

永嘉亂起,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移鎮建鄴(後改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建鄴是三國時代東吳政權的首都,司馬睿要在此站穩陣腳,就要爭取當地人,特別是有勢力人士的支持。王導於是找來顧榮、紀瞻、賀循。

顧榮,字彥先,吳國吳縣人,江東地方大姓,東吳丞相顧雍之孫,宜都太守顧穆之子。紀瞻,字思遠,丹陽秣陵人。父親紀陟是東吳的光祿大夫。賀循,字彥先,會稽山陰人,東吳名臣賀邵之子。換言之,三人都是出身東吳政權的官宦世家。

復考三人思想,顧榮受當時玄談風氣影響,以老子解《易》,但仍把「太極」看作「元氣之本」、「天地之根」,反對「謂太極為天地」、「天地自生,無生天地者也」,同於漢儒思路,而與魏晉道家 (特別是向秀、郭象一派) 不合。紀瞻則堅守儒家立場,批評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為「虛誕之說」。至於賀循,「少玩篇籍,善屬文,博覽眾書,尤精禮傳」,他是以儒家思想作為做人準則。

顧榮、紀瞻、賀循三人屬於江東當地的士族。王導則是中原的士族。東晉偏安乃中原、江東兩大士族聯手締造的結果。

王導積極尋找顧榮等人的支持,也有一番因由可說,這是吸取了陳敏割據江東失敗的教訓。

且說陳敏有軍事才能,打算乘中原大亂,收集兵眾,以歷陽作據點,割據江東。他找誰合作?甘卓、顧榮。

甘卓,字季思,丹陽郡人,從「曾祖寧,為吳將。祖述,仕吳為尚書。父昌,太子太傅」,可知甘卓出身東吳政權的官宦世家。又甘卓舉「少有志行,寒苦自立,博涉經史」的谷儉為秀才,可見其受儒家思想影響,為一士族。正因他是江東士族,顧榮才會和他私下議論陳敏,對他予以信任。

陳敏積極籠絡甘卓、顧榮,「敏納其(指顧榮)言,悉引諸豪族委任之。敏仍遣甘卓出橫江,堅甲利器,盡以委之」。以顧榮全權負責社會經濟,甘卓負責軍事。可惜他有一根本問題:賤視士人,所謂「會敏欲誅諸士人」。甘卓、顧榮乃士族出身,他們怎能為這麼一個人盡忠?於是「潛謀起兵攻敏」。有一周玘,加上紀瞻 (「太安中,棄官歸家,與顧榮等共誅陳敏」),與顧、甘聯合對付陳敏,陳敏卒之被殺,滅門收場。

陳敏割據失敗,是一個警示:要成功控制江東地區,必須得到江東士族們的歸心及鼎力支持,不然的話,隨時身死族滅。王導所為,實有前車可鑒。

司馬睿移鎮建鄴初期,並不獲江東人士擁戴,「及徙鎮建康,吳人不附,居月餘,士庶莫有至者,導患之」,他因而有「寄人國土,心常懷慚」的感慨。全賴王導,將困局扭轉過來,「帝親觀禊,乘肩輿,具威儀,敦、導及諸名勝皆騎從」是立威,「帝乃使導躬造循、榮」是施恩,恩威並施的結果是「百姓歸心」,東晉政權贏得認受性。

大體自北方南來的中原士族,皆在「新亭對泣」,消極悲觀 (見「周顗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皆相視流涕」),積極開拓新局面者,唯王導本人,以及江東士族。顧榮甚至勸元帝振作,治理好江南半壁江山,勿作遷都北返之想(「榮跪對曰:『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是以耿、亳無定處,九鼎遷洛邑。願陛下勿以遷都為念。』」)。

由於江東士族對東晉立國貢獻至大,在他們的立場,自然不願晉室有朝一日遷都北返。江東士族對北伐態度相對保守,在這裡已顯示出來。

又江東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司馬氏政權,其中一人便是顧榮、紀瞻、甘卓的昔日盟友周玘。周玘密謀造反,反映南北族群鬥爭的存在。

主要參考資料

1. 房玄齡等,《晉書.王祥傳》

2. 房玄齡等,《晉書.元帝紀》

3. 房玄齡等,《晉書.王導傳》

4. 房玄齡等,《晉書.顧榮傳》

5. 房玄齡等,《晉書.紀瞻傳》

6. 房玄齡等,《晉書.賀循傳》

7. 房玄齡等,《晉書.陳敏傳》

8. 房玄齡等,《晉書.甘卓傳》

9. 陳壽,《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歩傳》

10. 劉義慶,《世說新語》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