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禍水?倫常慘劇?──談「烽火戲諸侯」與周幽王之死

紅顏禍水?倫常慘劇?──談「烽火戲諸侯」與周幽王之死

談起西周最後一位君主周幽王,大家都會想到他為博寵妃冷艷美人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烽火戲諸侯」這齣大戲記於《史記.周本紀》,原文如下: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扼要言之,褒姒不愛笑,周幽王為了讓她笑,決定在烽火臺上燃起烽火,令各地諸侯以為敵人來襲,紛紛率兵前來。諸侯折騰一番,發現原來根本無敵人,自覺被欺騙,神色落寞,褒姒竟覺好笑。幽王見此法奏效,遂多次運用以逗褒姒歡喜,終致失卻各地諸侯信任。

姑勿論紅顏是否禍水、幽王是否一愛妻號,當今史學界普遍有共識,認為「烽火戲諸侯」是虛構的。他們的論點,大致有以下幾個:

1. 烽火臺是漢代始有

錢穆早於《國史大綱》便已指出,「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李峰《西周的滅亡》更說沒有證據顯示先秦時期已有烽火臺的設施,目前發現的烽火臺遺跡全是漢代所留。尤其甚者,較《史記》成書為早的《呂氏春秋》,記有以下一段:

周宅酆鎬近戎人,與諸侯約,為高葆禱於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麗山之下,為天下笑。(<疑似>)

沒有提及「烽火」,只有「擊鼓」。

2. 烽火傳遞困難

退一步講,就算當時有烽火,諸侯國遍佈各地,必須先有一套完善的烽火接力傳遞系統,諸侯才知道幽王有危險。問題是,西周末年,周幽王能否有這樣的權威,令各諸侯國全面服從,這是值得懷疑的。系統恐怕難以建立。

即使換成「擊鼓」,鼓聲也傳不了太遠,諸侯收不到資訊,又怎會前來?怎會被欺?

3. 行軍、補給需時

諸侯知道有敵人進犯鎬京,不可能赤手空拳前來勤王,而必帶有軍隊。調動兵馬、安排充足的糧草補給、行軍速度受地理位置限制,沒有至少一天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做到。諸侯們趕至,軍隊疲憊不堪,褒姒也呆呆等了一整天,她還會笑得出嗎?按照我們常識對人性的理解,她或會大怒,但一定不會覺得好笑。

4.  諸侯不能同時抵達

諸侯封國有些距離鎬京較近,有些距離較遠,他們前來救援的時間,理應不一樣。錢穆說:「諸侯並不能見烽同至」。況且,「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見前引書)

5. 諸侯不會屢次被玩弄

調兵行軍一次,浪費人力物力不知凡幾,諸侯還會再理會幽王的烽火嗎?「為數舉烽火」根本不可能。

不過,「烽火戲諸侯」雖然是假,歷史上的周幽王無疑深愛褒姒至極,據《竹書紀年》記載:

三年,王嬖褒姒。

五年,王世子宜臼出奔申。

八年……王立褒姒之子曰伯服,為太子。

九年,申侯聘西戎及鄫。

十年春,王及諸侯盟於太室。秋九月,桃杏實。王師伐申。

十一年春正月,日暈。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弒王及鄭桓公。犬戎殺王子伯服。執褒姒以歸。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于申……

幽王不只愛褒姒,還愛她所生的兒子伯服。為了讓伯服繼承王位,不惜廢了申后及原太子宜臼。申后有父親申侯做依靠,積極防備,但未有行動,幽王卻先發制人,領兵攻伐申國,結果失算,喪命收場,禍及褒姒和伯服。

幽王之死,非死於他屢次說謊失信於諸侯,而死於他錯誤易儲,以及低估申侯實力。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2008年由清華大學校友捐贈給母校的一批竹簡,經鑒定為戰國中期偏晚的重要文物)提到幽王之死,據羅運環分析:

從開頭「周幽王取妻于申」到「周乃亡」。主旨是講周幽王廢嫡立庶導致周乃亡。幽王、伯盤與原太子平王對立。(〈清華簡《繫年》前四章發微〉)

「清華簡」與《竹書紀年》的講法契合,兩相對讀,我們會更容易找到史實的真相。

David Lai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喜歡文史哲。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