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禮嘉賓(楊局長)、程教授、何會長、丁博士、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早晨!
能夠獲得本年度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我感到非常榮幸。首先,我非常感謝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頒發此獎項予我,以示對我的鼓勵。其次,我非常感激我的中學校長和中史科老師,多得他們的提名及老師對我的輔導,我才有機會參加是次年獎計劃。以下我將分享我的獲獎感言:談談我對研習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想法與願景。
國之為國,必有國史。我認為學習中國歷史歷朝歷代之興衰,傳承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以香港為例,香港歷經英國殖民統治,港人國民身份認同薄弱。加上現今社會利字為先,功利主義抬頭下,學習中史往往被主流社會認為不符合經濟效益,故以往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常被忽略。然而錢穆先生曾言:「但凡一國之民當對國史有基本認識並存溫情與敬意。」(《國史大綱》)香港自古由寶安縣下的小漁村,發展至反清革命基地,到今天國際矚目的金融中心;歷經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再到改革開放,滿布中國歷史發展的足跡。國弱則香港受殖民蹂躪,國強則香港繁榮昌盛。香港與中國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因此我認為香港年輕一代有必要,且必須研習國史,以培養國家、民族意識。
研習中國歷史乃個人立身處世之本。陳澹然言:「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域。」那麼,何以為謀呢?我說:「以史為謀!」學習國史,不應著眼於過去,理應放眼於未來。透過學習國史,我們可以借鑒各種歷史興衰教訓,學會縱觀全局,拓展視野,練達人情世故,箇中道理小至個人,大至社會。個人而言,從《楊修之死》中可見為人應當沉著穩重,不應耍小聰明,以免聰明反被聰明誤。就社會而言,社會興盛間隔不斷,香港太平已久,社會漸趨撕裂,行政立法關係惡化;我們應當以史為鑒,避免重蹈臺灣行政立法惡鬥二十年經濟停頓之惡果。研習中國歷史鑒古知今,是為大用。
《論語》言:「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是中華文化之精髓。我希望在研習中國歷史時能夠注重「史德」及「客觀」精神。研習國史絕不可厚此薄彼,偏聽偏信;在面對具爭議性的歷史事件時,絕不可以先入為主,反而應該真誠率真,以真正歷史材料為依據,不帶有任何政治目的,絕不修改歷史,淡化其真實性;這正是所謂忠於歷史,不偏不倚,以公正嚴謹的角度客觀評價歷史事件。此外,我認為作為一名熱愛歷史的學人,面對眾多史家不同的觀點和抨擊時,應秉承「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尊重他人,尊重歷史。
「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梁啟超先生言)。研讀中國歷史及文化,培養少年愛國情操,提升其品格修養,加強民族意識,可謂善莫大焉!國家之富強在於少年,其根本在於研讀國史!
第七屆青年史學家年獎獲獎感言
許宸通同學 曾就讀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信義中學,現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一年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