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史者應具備怎樣的素養?

研史者應具備怎樣的素養?

各位來賓、老師、同學:

午安!對於獲頒發青年史學家年獎之殊榮,本人倍感鼓舞及感恩。在此由衷感謝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及國史教育中心對本人在是次計畫中的表現予以肯定,令我有機會與一班愛好中史的同輩及專家學者相互暢談,獲益良多。故此我也藉着這寶貴的機會向各位分享一下本人對研習歷史的淺見與感悟。

不知道大家是怎樣接觸中史的呢?和多數人一樣,啟迪我對中史認知的也是一些歷史劇目、書籍和遊戲等。而在選讀中國歷史後,則拓闊了我對中史認識的全面性。誠如國史大師錢穆先生所言:「一國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研讀中史正是我們作為國民最基本的一層責任與義務,而更多的是與母體建立關連和情誼,從中感受中華民族的搏成與壯大,華夏文明與歷史文化的滋潤和承傳。

隨着所學所思日益增加,我不禁思考作為一個研史者,應當具備怎樣的素養呢?正如唐代史家劉知幾在《史通》所撰,所謂史學家,該具有「史家三長」,即史才、史學及史識;而清代學者章學誠、梁啟超則認為三長之外應當加上史德一環,則習史者理應兼具學術素養與道德情操。

首論「史才」,指的是史學家需有系統地整理和組織不同的歷史事件及歷史材料,並以簡潔有力的文字表達出來。大至史學巨著,小至專題文章,我們都會面對浩如煙海的的歷史材料,因此必須謹慎地分辨不同史料的性質、出處及真確性,作適當的剪裁和排列,方能凸顯當中蘊含的微言大義。其次是「史學」,顧名思義是指史家的歷史知識要淵博,能掌握不同的歷史資料以及作嚴謹的勘查和考證。作為新生代的研史者,雖然我們未達廣閱群書之境界,但若持之以恆地閱讀和蒐集資料,假以時日定能博古通今。

再論「史識」,意指史學家對不同史事所持的立場及價值觀念。《史通》中有《疑古》、《惑經》兩篇,帶出對古代史實及儒家經典的懷疑及批判精神;同時也表達出史家對古今歷史應抱有不盲目崇信的態度,能夠梳理出一套個人的客觀分析,並敢於開闢新的史觀。這種「史識」在訊息萬變的當今社會同樣重要,作為研讀歷史的後輩,我們更加要有求真破惑的精神,面對新的的史料史觀,應持開明開放的態度來討論且能直書實錄。最後為論「史德」,即習史之人的品德修養。在帝制王朝的時代中不乏看見某些史家或撰修歷史者礙於當朝形勢而扭曲或誇大了部分史實,令後世未能百分百地瞭解「真實的歷史」;而在學術自由的當今社會,我們要做的就是秉承求真、公正的歷史責任感,忠於史實,才能「善善而惡惡,褒正而嫉邪」。而在我看來,一位研史者除了要具備德、學、識,才四要素外,保持疑問和挑戰的精神同樣重要。若說歷史是一個圓,那我們作為愛好研讀歷史之人的責任,就是要努力接近圓心,通過不斷探求和推翻過去的認知,尋覓更真切的歷史真相。

最後,我要在此感謝母校—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對我的悉心栽培和鼓勵,讓我可以在研史路上一展所長。尤其是中史科主任王穎芝老師及歷史科主任馮淑琼老師,她們時常給予我指導,推薦我參加不同的文史活動和比賽,學習更多課堂以外的知識,令今天的我有機會站在台上分享。更要感激一路上陪伴我的父母,予以我最大的空間和自由去追尋自己的理想。

歷史是對當下的映射,亦是對未來的展望,盼望大家都能與歷史有着一場因緣際會。再次感謝青年史學家評審委員會對我的肯定和鼓勵,未來的我當肩負起此榮銜背後的責任,繼續研習國史,推崇文化,謝謝。

第九屆青年史學家年獎獲獎感言

梁俊軒同學 曾就讀英華書院,現為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類專業一年級生。

謝穎豪同學 曾就讀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現為香港大學文學院一年級生。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