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嚴謹的中國歷史研究者

做一個嚴謹的中國歷史研究者

楊局長、張校長、何會長、丁教授、各位嘉賓:

  大家好,我是高主教書院畢業生、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一年級本科生陳詠琛。很榮幸獲評本年度香港青年史學家獎,希望趁此機會感謝家人的支持和指導老師古艷沴老師的悉心栽培,亦感激主辦單位為我們這些酷愛歷史的學生提供了一個絕好的平台。今日班門弄斧,淺談本人對研習中國歷史的看法與願景。

  在這裏先簡單介紹本人學習中國歷史的經歷。記得小時候,父母經常帶我參觀博物館,對我而言,香港歷史博物館就似遊樂園,是可以從早到晚「玩耍」的地方。隨着年紀漸長,我逐漸意識到這些「童年玩伴」背後的歷史意義,被他們深深吸引,決心研讀歷史。完成高中歷史課程後,我對治亂興衰的梗概有了整體的認識,為日後的研習帶來殷實的基礎。「人貴知足,唯學不然」,我不滿足於紙本上的歷史,所以在大學選修了考古學,希望通過實物遺存來復原歷史真相,更準確、更深入地把握中華文化精粹,從而傳承我國文化。

  在我看來,研習中國歷史的第一原則是求真。我們有必要抱着科學的精神,以二重證據分析,才能還原中華的光彩。王國維先生曾說:「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權威實錄,即百家不雅訓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一直以來,歷史研習偏重文獻研究,而考古學偏重實物遺存的研究,事實上,文獻和實物在復原歷史真相上同樣重要,猶車之二輪,若把二者脫鉤則有紙上談兵之嫌。「歷史多胡謅」是因為文本經過多番抄寫和傳頌,又礙於忌諱,難免出現錯漏。若然在研習歷史時引用了錯誤的史料,則一切工作皆付諸流水,甚是可惜。因此,在研習過程中必須進行版本校勘,並堅持王國維先生的二重證據法,做一個嚴謹的研究者。

  中國史學界泰斗多如繁星,中國考古今年也喜迎百年華誕,多年來在研究上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作為後輩和有意投身歷史研究的年輕學者,我們應該思考一下未來的研究方向。目前,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仍然是學界激烈討論的三大問題,意味我們對史前文化的認識還不夠透徹。若然讀歷史是為了慎終追遠,那麼我們斷然不能滿足於現有的成果。良渚文化湮沒的原因、三星堆銅人所持之物、青銅器銘文和彩陶圖像的意思均為未解之謎。希望未來有更多人可以投身歷史研究,共同為復原歷史真相而努力,揭案歷史謎團。

  中國歷史和文化可說是人類珍貴的資產,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應該為此感到驕傲,並盡力傳承這份寶藏。我們必須深造所學,加強與古人的對話和交流,弘揚中華精粹。最後,再次感謝主辦單位評選我為本年度香港青年史學家,作為我在研究道路上的鼓勵。以上所說若有不妥,還請各位賜教,感謝大家耐心聆聽。

第十屆青年史學家年獎獲獎感言一陳詠琛同學曾就讀高主教書院,現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一年級生。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