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的源流與演進 周代貴族政府與隋至清代士人政府

國史的源流與演進 周代貴族政府與隋至清代士人政府

我國歷史洋洋數千年,其源流與演進蔚為奇觀。

究其源流,則中國很早已由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產成為以農立國的農耕文明,而西周已建立起封建式的統治,及後雖政權更替不斷,其管治模式亦不脫君主在上為元首、政府處理行政、平民生產納稅之框架。然而在此框架之中亦有其演進變易,單以政府的組成部分為例,已可見權利從周代的封建貴族,經歷數代的變遷,下放而成平民化的士人政府。

本文專注於政府組成部分之演變,盼可由此而窺政治、社會流動之變遷。因篇幅所限,又取周代貴族政府及隋至清代之士人政府作對比之重點。

貴族政府

周代的貴族政府,因封建制度而確立。封建有「封邦建國」之義,為周部落推翻商朝而行的管治手段。周部落為了穩定被征服的龐大地區,因而實行分封制,將多數的姬姓諸侯及少數的異姓諸侯分封到各地,以收屏藩周室、防止地方叛亂、以及抵禦外族之效。

封建制度在東周時期開始瓦解,其建立的社會規範亦漸被衝破,本文乃以封建制度的理想模式及全盛時期為討論重點,以分析健全的封建制度下的政府架構。

封建制度可謂以確保社會穩定為原則,設計者周公旦因而輔之以一系列制度。封建制下有井田制度,劃耕地為井字,農民將中間公田的收成上繳;並設宗法制度,確保自天子以下各階層的諸侯、卿大夫、士皆由嫡長子繼承;又有禮樂制度,以禮樂規範國民的生活模式。在擁有井田、宗法、禮樂三重保障的封建制度下,周天子擁有經濟、軍事、道德等方面的絕對最高地位,由此對全國進行管治。是故,封建制度的政府,乃以周天子為最高領導,由公卿大臣輔助;天子冊封各地諸侯,而諸侯王由卿大夫及士協助,此中地位純依宗法制度世襲,由嫡長子繼承,因而達到天子「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的局面,實為鞏固天子最高地位,確保長治久安之舉措。

正因如此,周代的封建系統使社會流動性極大的減低,當時的社會有明顯的階級分野,而各級人民的地位無可變動,因而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之說。此制度使管治階層長期壟斷國家的統治權力,庶民只可安於本分,進行耕作、捕魚等基本的生產而無法晉身政府;

同樣,諸侯王與周天子,亦需保持絕對的君臣關係,世代履行巡狩、朝覲的政治義務。

因此在封建制度下,政府的組成部分大致為周代立國分封各地的諸侯及貴族,卿大夫及士的官職被世襲流傳,使政府長期在貴族的掌控當中,從而避免因權利鬥爭造成的禍亂。直至春秋戰國時代,士階層冒起而篡弒不斷,方使平民崛興,日漸掌握政府,而使貴族政府及封建制度消亡。

士人政府

隨着封建制度瓦解,本來由貴族掌握的知識流入民間,由此育成了中國傳統的『士』階層,此階層多為知識分子,於道德、學術以至於治國之術皆領先社會,由此而進入政府,因而有春秋戰國期間的儒、道、墨、法等百家遊士。及至漢武帝獨尊儒術,社會始以儒學為正統。加上武帝亦著意吸納儒士進入政府,使知識分子的地位在漢代躍升。然由於學術知識未普及,掌握類似經學的士族得以透過操控選士控制政權,演變而成兩晉的門閥社會。到隋唐期間,君主刻意打擊門閥,大興科舉,方成隋至清代知識分子壟斷政壇的局面。

錢穆先生將士人政府定義為「整個政府由全國各地之知識分子即讀書人所組成」。而士人則是被社會普遍認定為有能力及品格領導政府的階層,因而有特別崇高的社會地位,甚至在經濟上成為無須參與農業生產而獲得優待的階層。以下探討之士人政府,即在隋唐科舉制度確立後,一直至清代為止,由平民階層的知識分子主導的體系。

士人政府提供了較封建制度為高的社會流動性,社會中的男性皆有機會進入政府,以科舉為篩選準則,此制由漢代察舉、晉代九品中正制演變而來,考試者只須合乎較為寬鬆的法律便可應考,而不受門第、財富等背景限制。科舉制度之實行,目的在於開放政權,以此抵制隋唐以前壟斷政府的門第,同時以考試評定為官者的實際能力和修養,因此科舉制度或受後世非議,在古代卻不失為選賢與能的最公平手段。

科舉制度既行,平民出身的知識分子主導政府便成常態,自隋唐到清代,政府 官員絕大部分皆為儒士,雖偶有如唐末武人專政、明末宦官弄權等時期,士人作 為政府主體的局面卻從未改變,期間甚至有張居正等個別士人權傾天下的例子。 由此可見科舉制度將士人勢力帶入政府,成為了足以與皇帝抗衡的相權,儘管皇 帝在法理上的最高地位不改,卻比起封建時期面對更大的、來自文武官員的壓力, 甚至有官員功高震主而奪權的憂慮。是故士人政府不但比封建貴族統治有更高的的質素,亦因其較高的流動性招致皇帝與百官的角力,終將中國政治帶到明清君主極端集權的局面。

結語

概括論之,周代貴族政府的封建制度及其輔行的宗法、井田、禮樂制度,若與隋到清代的士人政府以及其科舉制度作比較,從政府的組成部分可見一斑。封建制度設立於周部落統一、天下粗安之時,因而帶有宗族統治的意味,務求塑造流 動性低而長期穩定的杜會。封建瓦解後,政府發展逐漸成熟,為切合統治龐大疆域以及防止皇親叛亂的需要,逐經門閥統治過渡到純然文治的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的確立,象徵中國文治社會的風氣,而士人由於曾接受正規的儒家教 育並經考試選出,其素養學識有一定水平,由此確保了政府的質素及代表性,而 同時繼承封建制度尊一姓君主為國家元首的框架。因此,如錢穆先生所言,士人政府代表了中國以「學術領導政治、政治統制經濟」的杜會理念。由此可見, 政府組成的方式從封建演進至科舉,乃有政權逐漸開放之意味,而士人政府由此立論,則貴族政府演進至士人政府的歷程,可謂中國政治制度的一大進步。

參考書目

(依作者姓氏筆釗排序)

1.朱東濶:《張居正大傳》(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2. 呂振基、蘇榮:《析論中國歷史──制度與學術篇》(香港:永栢出版有限公司, 2005 年)

3. 紀寶成:《中國古代治國要論》(河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4. 倪端:《聽黃仁宇講中國歷史》(西:陝西卸範汰學出版社,2008年)

5. 樊樹志:《國史概要》(香港:三聯書店(香巷)有限公司,2006年)

6. 鄭天挺、周谷成等:《學史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

7. 錢穆:《國史新論》(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

8.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2年)

第六屆「香港中學中史研習計劃」高中組一等獎

尹培軒  聖公會曾肇添中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