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日關係一直都處於「政冷經熱」的狀態,甚至有些緊張。而影響中日關係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幾項:美國因素、領土主權爭議、歷史問題等。1972年,中國在國際形勢和自身利益的考量下,與日本恢復正常化邦交,不過,中日的外交並非一帆風順。這是源於中日兩國在各方面的觀念存在分歧,例如釣魚台主權、日本參拜靖國神社等事情,加深了中日的磨擦和衝突,以致兩國關係日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30至40年代時,日本侵華一事對中國人民在肉體、心靈上都做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但時至今天,日本侵華所遺留下來的問題仍未得到圓滿解決,例如是在日本侵華時期所盛行的產物——「慰安婦」。
「慰安婦」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初,在一批有良知的學者和相關的女權團體、人權組織的協助下,才開始備受關注,而「慰安婦」問題的真相亦逐漸浮出水面。
日本侵華「慰安婦」的概況及戰後訴求
「『慰安婦』制度是戰時日本政府強迫各國婦女充當日軍的性奴隸,並有計劃、按比例——1:29或1:37為日軍配備性奴隸的制度。該制度都是日軍違反人道主義,違反兩性倫理,違反戰爭常規制度的政府犯罪行為。」[3]「慰安婦」在戰時的慘況實非你我能想像,無論是大家閨秀、小家碧玉,還是農村女孩,只要落入日軍的「魔掌」,就難逃成為「慰安婦」的絕望命運。當中,有的「慰安婦」是自願的,她們是以日本的妓女為主,有的是被騙來的,她們主要是韓國婦女,而佔最多的則是被日軍搶來、被強迫的中國婦女。「據各國學者研究、調查,在亞洲各國起碼有40萬婦女被迫淪為『慰安婦』,慘遭日軍蹂躪,而中國是最大的受害國。」「從1932年至1945年,中國大陸至少有20萬婦女淪為日軍性奴隸,她們分佈在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面對這種絕境,有的「慰安婦」不甘接受如此不堪的命運,選擇奮起反抗,有的選擇屈服,苟延殘喘地活下去,有的選擇自殺,以生命無聲地控訴着命運的不公,有的……,案例太多,在此不能盡錄。但事實上,「慰安婦」從來也沒有「選擇」,命運只給她們兩個結局:一、是在戰爭的尾聲,無辜地死去;二、是在煎熬中孤獨的凋零。這是因為「慰安婦」「長期遭受殘酷的摧殘,絕大多數人喪失了生育的能力,喪失了女人的本能」,她們也默默地承受着社會的偏見,道德倫理的束縛。[11]「慰安婦」遭受的一切,實在是難以用筆墨形容。美眾議院日裔議員邁克爾‧本田(1941- )曾批評︰「日本政府建立的『慰安婦』強制賣春系統,其規模和殘酷性是史無前例」。在2000年,中國29人的代表團聯同6名的中國「慰安婦」(萬愛花、袁竹林、李秀梅、劉面換等)飛往日本東京,控告日軍殘害中國婦女的獸行,提出4點的要求:一、確定被告構成戰爭罪與反人道罪;二、日本政府公開、正式謝罪;三、賠償已故受害者和倖存者每人2000萬日元;四、日本政府在日本本土為所有的性奴隸制度受害者立慰靈碑。
「慰安婦」問題對中日關係之影響
可是,日本政府既對「慰安婦」的立場搖擺不定,時而承認、時而否認「慰安婦」是與日本政府有關,又對「慰安婦」的性質表現出曖昧的態度,認為「慰安婦」不帶有強制性,也不肯負上應有的法律責任,如在2007年4月21日,日本最高法院連續對「慰安婦」做出敗訴判決,甚至企圖抹去歷史的真相。日本以上處理「慰安婦」問題的表現,只是顯示出戰後的日本並沒有認真正視歷史的問題,沒有反省,只是在逃避,這無疑是再一次在廣大中國人民從未痊癒過的傷痕上再添一刀,導致中日關係的惡化。
日本侵華的歷史問題在中國一直是一個解不開的心結,日本對待歷史的態度成為中日外交關係能否穩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以1972年9月26日的第二次首腦會談為例,「中方批駁日方對歷史問題和台灣問題的立場,尤其是在外務省的戰爭賠償主張。雙方的爭論都很激烈,談判幾乎無進展。」從以上便可得知中國官方對日本侵華這段歷史持堅定不移的立場。但近年日本右翼勢力的抬頭,否認侵略歷史的逆流沖擊着國內輿論、政壇,受其牽制,似乎令「慰安婦」問題解決的一天變得遙遙無期。又例如,日本政府在處理「慰安婦」問題時,態度是「羞羞答答地不肯道歉,不情願由官方出面賠償,而是指使一些民間團體出面花錢了
事。」完全暴露了日本推卸責任,沒有深切反省,不肯正視歷史的態度,令中國人民也不能接受,進一步令中日的關係變得更差。也因此,若不消除兩者之間對歷史上的分歧,就如同放置炸彈在身旁,為兩國關係帶來無窮無盡的隱憂。
結語
如「慰安婦」等自二戰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是發展良好中日關係的重大阻礙。抗日戰爭距離至今近70年,隨着當年倖存的「慰安婦」或老或死,這個話題已不再新鮮,社會上關注的聲音、研究的學者也愈來愈少。但是,「慰安婦」問題揭露的,是戰時日軍在亞洲各地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是戰後日本不肯面對歷史、推卸責任的證據之一,令中日的關係如履薄冰,脆弱不堪。同時,「慰安婦」制度是世界婦女史上最黑暗、最殘酷的一頁,是漠視女性人權、尊嚴的極端表現。
越是慘痛的歷史就越值得我們銘記於心,更值得我們完整的保留,以曾經發生過的慘痛歷史警惕下一代,別讓他們重蹈覆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最後,在此引一句美國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蘭托斯(1828-2001)的話︰「當一個國家必須去面對本國歷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時,才是對那個國家的真正檢驗。它是有勇氣直面歷史?還是逃避歷史,絕望而愚蠢地指望歷史真相隨着時光消逝而湮滅?」換而言之,只有日本以正確的態度認識歷史,深切的自我反省,努力消除雙方的疑慮,中日關係才能得以真正坦誠的順利交往。
參考書目
一 書籍
1 張歷歷:《新中國和日本關係史1949-20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 劉宏:《中日建交再研究——以日本田中政權對華建交決定為中心》(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二 論文:
1 王學振:〈抗戰文學中的「慰安婦」題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年第4期(2012年),頁107-113。
2 戈叔亞:〈慰安婦照片講述的沉重歷史〉,《華夏人文地理》,2003年2期(2003年),頁10-22。
3 江文君、蘇智良:〈困擾中日關係的歷史問題——以「慰安婦」為例〉,《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3期(2007年),頁119-123。
4 金熙德:〈中日「政冷經熱」現象探析〉,《日本學刊》,2004年第5期(2004年),頁8-23。
5 段延志:〈「慰安婦」,不能忘卻的記憶〉,《時事報告》,2007年8期(2007年),頁48-51。
6 張英、朱晴依:〈三個中國「慰安婦」的前世今生〉,《愛情婚姻家庭》,2007年9期(2007年),頁7-9。
7 萬振:〈正視歷史恥辱 方能改過圖新——評日本在「慰安婦」問題上的頑固立場〉,《當代世界》,2007年8期(2007年),頁30。
8 曉蘇:〈『慰安婦』:這一頁屈辱黑暗的歷史——日軍在華北實施『慰安婦』制度罪行史證〉,《檔案天地》,2004年2期(2004年),頁4-9 。
9 遼寧延安文藝學會:〈刺刀下的獸行——日軍強迫婦女充當「慰安婦」罪行錄〉《下一代》,2001年Z2期(2001年),頁80-93。
10 遼寧延安文藝學會:〈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下一代》,2001年Z2期(2001年),頁34-39。
11 蘇智良:〈「慰安婦」問題的過去與近況〉,《百年潮》,2007年10期(2007年),頁60-65。
第五屆香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
高級組一等獎作品
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
文寶儀5C
指導老師:盧曼君老師
圖片: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