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面面觀(1894-現在)

中日關係面面觀(1894-現在)

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中日兩國在近代史上首次戰爭,戰果帶領着中日兩國往後的發展,亦令兩國的關係走上一條不平坦的道路。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更將兩國的關係推至谷底。直等到1972年,日本隨着中美關係正常化而隨之與中國重新開展新關係。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たなかかくえい、,1918-1993)與中國建立正常的邦交。中日在此之後四十多年的關係常處於陰晴不定的狀況。現以中日的經貿情況為例,分析自1972以來的兩國關係。

回顧

自清朝在1861年起推行自強運動,大力推動現代化產業,打造一支現代化的海軍—「北洋艦隊」,使到日本對中國漸漸的強大而感到有潛在的威脅,特別是中國的海軍實力,令到它坐立不安。這令到中日兩國在1894年爆發第一次的中日甲午戰爭。及後,中國戰敗向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當中的兩條︰開放重慶、蘇州、杭州和沙市為商埠;及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開設工廠,從事工業和各種製造業。自此,中日的商貿開始愈見頻繁。

分析

自1972年中日建交後,日本開始對華作出「無償貸款」。這批國家貸款其實是一批以「政府開發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簡稱ODA)的形式來華資金。由1979年至1983年,這短短的三年內,就對華貸款3,000億日元,到1984年,貸款額為4,700億。這些貸款為中國的鐵路、港口、電話設備和水電站等重點發展項目提供了資金。與此同時,作為中國主要的貿易對象,日本的現代化工廠設備、財政和技術授助的最大提供者。另一方面,從中國向日本出口商品分類統計表中可見,日本為到中國的石油和其他勞工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提供了市場。當中的礦產品由1980年到1983年間,分別由2,514,233升到2,9626,877,累計升了57.5%;而原油就由1,949,172升到2,080,959,累計升了40.9%。可見,兩國的經貿關係是十分的密切。

在1972年至1992年間,中國對日本的貿易出口量和進口量都有明顯的上升,互補了兩國的需要。而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Yearbook, 1992指出,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日之間由出口量由最初近的3,000百萬美元上升到1992的17,000百萬美元;而中日之間的進口量就由1979年的3,600多百萬美元上升到1992年的12,000百萬美元。故此,中日兩國如果關係變差,甚至於令要去到交惡的情況,這只會對大家百害而無一利,是一個雙輸的局面。

總結

由此可見,日本與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增加,日本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日本亦不再能走侵略其他國家的舊路,只能以一種安全、保護的政策,以經濟外交建立一個有良好關係的圈子,使到自己與鄰邦以友好的關係下共享繁榮。事實上,現時日本以參拜靖國神社、聲稱自己擁有釣魚台主權等行為,損失着與中國的關係。故希望日本不要再做同樣的事,影響兩國關係。

參考資料︰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下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

余非︰《當代中國國情與外交拓展》(香港︰三聯出版社,2007年)

第五屆香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

初級組一等獎作品

    校︰樂善堂顧超文中學

    名︰蕭嘉倩

    別︰初級組

    級︰中二

指導老師︰王麗玲、黃錦權

圖片:維基百科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