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上最成功的罷工潮──探討香港海員大罷工的歷史地位

香港史上最成功的罷工潮──探討香港海員大罷工的歷史地位

1920年代,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的時期,全球經濟出現惡性通貨膨脹,歐洲尤其深受其害。當時香港也受到浪潮波及,通貨膨脹問題嚴重。那時候香港有很多工人工資很低,不足以應付生活。加上當時華洋工人地位不平等,英政府也沒有妥善解決香港華工的訴求,以致這個時期工潮不斷。其中1922年月的海員大罷工,就對後來香港及整個中國的工人運動發展影響深遠。

若要弄清香港海員大罷工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就要了解它的前因後果。不能否認,這場大罷工的歷史地位在香港以至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從來不受重視,很多人甚至對這件事情一無所知。然而,這一場由工人發起的罷工,卻對香港甚至中國的發展有着關鍵的作用,它跟後來省港大罷工的發生也有極大關係,而本文將專注探討海員大罷工的前因及它造成的「果」。

首先,海員大罷工的發生跟當時香港社會低下階層的生活有關。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歐洲經濟體制面臨崩潰,物價飛漲嚴重。作為當時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之一,香港也受到經濟危機蔓延影響,通貨膨脹,百物騰貴。首當其衝受通脹影響的是社會的中低下階層,他們的生活自一次大戰結束後變得愈來愈困苦。這群低下階層的主要工作是工人、海員、侍應,廚師等,而這些職業的工資很低,追不上通漲速度,不能應付基本生活。港英政府又未能有效改善低下階層生活,尤其1919年香港因為南亞稻米失收,米糧供應短缺,港英政府未能有效平抑物價,令民眾生活百上加斤,於是助長了一連串的大型工潮的發生,例如海員大罷工。

其次,當時在香港的工會及工人運動也是促使海員大罷工發生的主因之一。一次大戰後的香港社會變得更多元化,尤其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當時中國各地的罷工風潮傳到了香港,喚醒了香港工人的社會意識及對政治的覺悟。於是香港的工人也開始開展了大大小小的罷工,甚至後來在罷工浪潮沖擊及港英政府的連番打壓下,不少華籍工人紛紛組織起五花八門的工會,例如海員工會、海陸群益工會及香港洋務工會。

再者,港英政府未能妥善處理華籍工人的各種訴求亦直接導致海員大罷工發生。當時華洋工人待遇不平均,例如同樣是海員,華籍海員平均月薪只有20至30元,工作時間卻長達18小時;相反外籍海員工時少於12小時,月薪卻比華人海員高出四分之一。另外當海員工會宣佈罷工時,港英政府因為政治因素等原因,屢次不理工人要求,甚至屢次以武力解決大罷工但不成。由此可見,港英政府的行動也促成了海員大罷工。

結果在1922年1月22日,這場香港史上其中一個最大型的工人運動正式開始,參與人數由起初的3萬多至後來高達54萬,共佔當時香港勞動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儘管港英政府當時多管齊下已求平息事件,但是港英政府對罷工工人的打壓及處理事件的手法反而激起了更多行業的工人罷工。最後,港英政府被迫讓步,除了與以海員工會為首的不同工會及資方代表談判外,更同意恢復工會並釋放所有與罷工有關的工人等等。至此,大罷工才方告結束。

雖然是次海員大罷工只是維持了56天,但是產生的影響卻遠遠超乎想像,並成為日後香港及中國工運發展的重要起點。

首先,海員大罷工令中國的工人運動日益篷勃,並為後來的省港大罷工奠定基礎。海員大罷工後,中國各地工人都為了加薪或成立工會而罷工,例如1922年的安源煤礦工人大罷工及京漢鐵路大罷工,並以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為最高潮,正如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陳明銶所說:「沒有海員大罷工,可能也不會有省港大罷工。」這些工運造就了二十年代的中國工運高潮。

其次,海員大罷工令工人階級地位得到提升。大罷工發生前,中國及香港社會對於「工人階級」這個概念並不認識,工人在社會的地位也十分低下。香港的華籍工人,例如華籍海員,長期受到船公司資方不公平對待。海員大罷工後,「工人階級」的概念受到重視,華籍工人的地位也有所提升,工會和罷工等手段則成為華籍工人表達訴求的有力途徑。

再者,海員大罷工成為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契機及兩黨發展的轉機。當時在廣州着手改組並發展中國國民黨的孫中山,對香港的海員大罷工加以支持,其立場也因而逐步傾向親蘇俄,當時廣東軍閥之一的陳炯明甚至撥巨款支持海員大罷工。另一方面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正在廣州,當他看到孫中山對海員大罷工的支持後,認為中國國民黨可成為蘇俄在中國培植的勢力,便向蘇俄提議國共兩黨合作的可行性,從此國民黨的發展便有了新轉機。孫中山在次年與共產國際合作,並把帶有共產主義色彩的「扶助農工」視為重要政策,而當中的「工」就是指「工人」。另外海員大罷工後,罷工的領導人,例如蘇兆征、林偉民、陳郁、何耀全等,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成為中共重要黨員,對中共發展有關鍵影響。除此之外,香港海員工會更成為中共開展全國工人運動的支柱。

概括論之,1922年的香港海員大罷工的發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另外,海員大罷工帶來的影響也超乎很多人的想像,從上文提及的影響可見,大罷工為香港及中國後來的工人運動發展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參考資料:

  1. 香港電台:「香港歷史系列II 」。
  2. 周奕: 《香港工運史》。香港: 利記出版社,2009年。
  3. 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中國勞工運動史》,第1冊。臺北: 東豐書店,1984年,

增訂版。

  1. 莫世祥:《中山革命在香港 (1895-1925)》。香港: 三聯書店,2011年。

第七屆「香港中學中史研習計劃」高中組一等獎

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2015-2016)

學校: 聖馬可中學

學生姓名: 王柏軒

年級: 中五級(戊班)

指導老師姓名: 陳仁啟老師

圖片來源:歷史時空Facebook專頁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