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與《新唐書》均提到唐玄宗(李隆基,685-762;712-756在位)統治期間曾推行酷吏政治。本文嘗試以一個以小見大的角度探討唐玄宗時期酷吏政治推行的原因以及對當時政治環境所產生的影響。
首先,唐玄宗朝的酷吏政治,是源於宰相李林甫(?-753)藉以打擊政敵而推行。李林甫與同為宰相的李適之(?-747)不和,於是派人誣告由李適之所管理的兵部官吏收受賄賂。當中,吉溫(?-755)協助李林甫審理此案,合符李林甫興起冤獄的需求,因而吉溫成為李林甫的酷吏。由此可見,唐玄宗朝的酷吏政治並非由皇帝所推行,而是源於李林甫與其他官員的政治鬥爭。
其次,李林甫推行酷吏政治的另一原因是企圖謀害太子李亨(唐肅宗,711-762;756-762在位)。李林甫巴結唐玄宗恩寵的武惠妃(699-737),並支持李瑁(?-755)為太子。不過,唐玄宗以較為年長的李亨為太子,李林甫擔憂支持李瑁立為太子一事或遭李亨報復而恐懼,因此利用酷吏興起大案以陷害太子李亨。從而可見,李林甫推行的酷吏政治亦涉及針對皇朝繼任人的宮廷鬥爭。
當中,李林甫推行酷吏政治打擊政敵的過程中取得了謀害太子的機會。韋堅(?-747)曾擔任江淮租庸轉運使,備受唐玄宗重用,因而有當宰相的野心。而韋堅又與李林甫的政敵李適之友好,而他的妹妹更是太子李亨的妃子,這樣的關係更令李林甫充滿戒心。另一方面,隴右、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747)不滿李林甫專權,因而規勸唐玄宗罷免李林甫。李林甫因而命人監視皇甫惟明。在元宵節晚上,李林甫發現韋堅先後與太子李亭以及皇甫惟明見面,因而借機進言韋堅與皇甫惟明密謀擁立太子李亨。李林甫派遣其酷吏吉溫等人審理此案,最終韋堅與皇甫惟明被貶,其後被李林甫的另一酷吏羅希奭(?-755)所殺。而太子李亨亦因恐懼牽涉在內而與韋堅的妹妹離婚。這是李林甫推行酷吏政治的一大冤案。
儘管李林甫未能從韋堅與皇甫惟明一案中謀害太子,但他掃除政敵以後並沒有放過謀害太子的任何機會。其後柳勣(生卒不詳)誣告杜有鄰(生卒不詳)持有讖書一案,李林甫得知是柳勣與杜有鄰不和,但因柳勣亦誣告太子李亨批評唐玄宗,而柳勣夫人的妹妹杜良娣(生卒不詳)是太子李亨的妃嬪之一,李林甫仍然透過酷吏吉溫羅織太子李亨牽涉其中。最終柳勣、杜有鄰等先後被杖殺,而太子李亨廢了杜良娣。李林甫雖然試圖利用酷吏政治陷害太子李亨,但李亨始終幸免於難。
從以上可見,李林甫推行酷吏政治,反映李林甫開始以殘酷手段打擊政敵以鞏固自身權位,這是李林甫政治上的一個轉變。李林甫任相初期曾排擠同為宰相的張九齡(678-740),但從未形成以上的打壓。其後代替張九齡擔任宰相的牛仙客(675-742)在朝中沒有勢力,因而全面按照李林甫的指示工作,一直也平安無事。不過,牛仙客死後,繼任宰相的李適之並不依附李林甫,更發生衝突。李林甫因而利用兵部受賄事件以打擊李適之。在這個過程中,吉溫符合李林甫推行酷吏政治的需求,構成李林甫於政治上推行酷吏政治的大前提。
同時,李林甫推行酷吏政治令到當時的社會進入一個恐怖浪潮。宋人王讜(生卒不詳)對此評價為「天寶中,宰相任人,不專清白,朝為清介,暮易其守,順情希旨,綱維稍紊。御史羅希奭猜毒,吉溫頗苛細,時稱「羅鉗吉網,望風氣懾」。這亦反映了李林甫權威達到頂峰。
另一方面,李林甫利用酷吏政治對付太子李亨的過程,反映了內廷高力士與外廷李林甫之間的鬥爭,以及唐玄宗讓李林甫與李亨之間互相牽制。唐玄宗立李亨為太子是源於高力士的建議。儘管李林甫試圖透過酷吏政治陷害太子,但高力士都盡力保護太子李亨。同時,唐玄宗亦因李亨在朝中沒有勢力,因而立為太子。對唐玄宗而言,韋堅,皇甫惟明以及柳勣等案皆牽涉太子李亨是否有建立勢力的問題,因而唐玄宗都任由李林甫處理,讓李林甫與李亨互相牽制。只要能證明太子李亨清白,唐玄宗亦不讓李林甫謀害太子李亨。這也是李林甫推行酷吏政治的一個政治現象。
總括而言,唐玄宗時期的酷吏政治源自於李林甫試圖打擊政敵及陷害太子李亨。儘管如此,李林甫能夠任意興起冤獄,推行酷吏政治,唐玄宗本人仍然是責無旁貸。《新唐書》對唐玄宗時期的酷吏政治便認為是「非吏敢酷,時誘之為酷」,歸根究底實是源自於唐玄宗以李林甫為相所使然,也是唐朝天寶年間走向衰落的其中一個因素。
參考書目:
1. 王讜(生卒不詳)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7月第1版)。
2. 劉昫(887-946)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5月第1版)。
3. 歐陽修(1007-1072)等:《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2月第1版)。
4. 司馬光(1019-1086)著,胡三省(1230—1302)注:《資治通鑑-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5. 閻守誠(1942-),吳宗國(1934-):《唐玄宗》〈西安:三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6. (英)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西方漢學研究課題組譯:《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第七屆「香港中學中史研習計劃」初中組一等獎
粉嶺官立中學 李俏文
2016年青年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