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學東漸 ──探討近代中國留學生先驅容閎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西學東漸 ──探討近代中國留學生先驅容閎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是第一位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 (註1)若沒有他,晚清便不會開創留美幼童的先例。他對中國教育的貢獻良多,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作為中國留美計劃的策劃者和實施者,他是十分成功的,是中國留學生的驕傲。若沒有他開創中國留學生事業的先驅,西學沒法東漸,中國走向文明富強的道路上便難有起步點。

1835年,七歲的容閎被父母送到澳門一間由普魯士人郭士立夫人辦的學校唸書。容閎的兄弟都在舊式的私塾讀書,父母獨獨把他送進「西塾」,父母希望兒子將來能當一名和洋人打交道的翻譯,改變貧窮的命運。 (註2)同年五月,郭士立夫人辦的「西塾」停辦,容閎輾轉來到香港馬禮遜學校學習,此處使用中英雙語教學,令容閎更容易融入到其後留美的大學生活。容閎其後亦跟隨布朗老師、黃勝和黃寬一起赴美留學。八年後當容閎在耶魯大學畢業時,他開始在報紙上用筆名發表文章。有幾篇關於中國問題的評論,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註3)他在外國所做的一舉一動,都令到更多人認識到中國,令日後的發展更加順暢。容閎學成歸國,他相信教育能改變一切,因此希望更多的中國青年接受西方的教育,提出了幼童留美計劃。 (註4)

他在自傳中說過:「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後來的人享受到同樣的利益。以西方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強。」 (註5)他一直抱持這樣的理念,最終在洋務運動中實踐到他的想法。他向曾國藩,李鴻章建議派幼童赴美國留學。地方官曾國藩,李鴻章等在借助洋人力量平定太平天國時,也親身體驗到西方船炮的優越。他們都認為要向西方學習,方能改變中國積弱的狀況。於是採納容閎的建議,在1872至1875年間,合共有120名學生赴美留學。容閎在運動中負責擔任副監督,辦理留學事宜。這些幼童在外國學習法律,機器,鐵路等洋務。這班平均年齡只得12歲的留美幼童,在美國老師家裏接受監護和教養,英文合格者直接進入美國學校學習,不合格的則在老師家裏補習,作好入學的準備。根據容閎的記述,幼童們學習刻苦努力,「各科成績極佳」,且陸續進入著名大學深造,其中以學習工程技術和法律等科者居多。 (註6)由於學習到這些西方技術,學生回國後,被分發到海軍學校、電報局、鐵路局、礦治公司等部門工作。他們亦能把所學到的教給其他人,令到西方文化越來越廣及。由此可見容閎的留美計劃成為中國踏向西方文化的第一步。在留美幼童計劃的影響下,晚清政府同時亦分別派遣不同學生到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官費留學。很多赴英法留學的學生於光緒六年已全部學成歸來,成為中國近代海軍和造船、管理、駕駛等方面的骨幹和精英。 (註7)

在清廷保守官員的強烈反對下 (註8),看似受到「腰斬」的幼童留美計畫,對中國的現代化產生深遠的影響。「當整個世界展開工業革命的激烈競爭時,幼童剛好被送到引領這場變化的競技中心。他們在蒸汽機的轟鳴聲中長大成人,平均六年以上美國教育的薰陶,成為一群無法替代的嶄新族群。」 (註9)保守派猛烈攻擊洋務派離經叛道,反對以夷變夏,再加上留學經費巨大,清廷無力負擔,派遣留學的事業難以繼續。儘管洋務運動失敗了,但在運動中所培養的人才對中國其後發展影響深遠。

容閎在美居十餘年,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受張之洞力邀返國。然而他提出的主張均不獲清廷接納,結果他說:「予救助中國之心,遂亦至此而止矣。」他想透過為清廷效命,改革中國的想法已徹底泯滅。 (註10)

洋務運動失敗後,知識分子明白單憑學習西方船堅炮利,不足以救國,於是紛紛倡導推行政治經濟,軍事和教育的全面改革,促成了維新運動的出現。容閎當時轉向革新變法,與康有為、梁啟超互動頻繁,直到戊戌變法失敗後,於1898年逃離北京。維新運動期間,知識分子組織學會,刊行報紙及翻譯西方書籍,介紹西方的制度和學術,鼓吹自由民主思想,唱談時務,說新學成為新風尚。最後維新運動雖迅速落幕,但風氣既開,不少知識分子受新學啟蒙,從此棄舊圖新,促進中國的變革。在這場運動中不但開通了風氣,還啟蒙了士人,越來越多人傾向學習西方的知識。留學,亦成為教育制度改革的焦點。

留學生運動令中國的教育出現轉變的轉折點。曾經有書本評論過容閎愛國的方式是西學東漸,即他反覆強調以西方之文化,灌輸中華,使此老大帝國(中國)一變為少年新中國。 (註11)他的生平一直朝着這方面奮鬥,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教育亦成為了治國的方針,在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的失敗後,國人都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知道要透過學習西學令到國家富強才能改變命運。西方思想的傳入,令到國人知道自己一直是井底之蛙,痛恨清朝的腐敗無能,激勵到國人發憤圖強。及至後來的革命都是由學生去帶領的,當中便有不少留學生。有說這些學生和傳統的知識分子不同,「他們的思想,文化結構裏,不只是受儒家文化的浸染,還增加了聲、光、化、電等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以及西方的人文、社會學說。」 (註12)因此,他們的思想較為開放,容易接受革命思想。留學生對革命的貢獻多不勝數,他們所擁有的知識豐富,革命的事業亦得以迅速發展。

留學生向國內傳播了先進科技和西方文明,為中國的經濟和中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容閎利用留學教育將西方文明輸入中國,有助日後中國走向文明和富強的道路。容閎著眼於「教育」以「救國」,深感唯有迫切地推進教育近代化,培養新式人才,才能真正救國。他盼望的新思想、新知識和新觀念成為了救國的良方。 (註13)中國能有如此愛國之才,可以說是國家的幸運,亦是百姓的幸運。若沒有這位中國留學生之父的努力,相信就不會有這麼多新式知識分子的出現,若沒有他中國就不會得到復興,若沒有他中國的教育制度就不會走向近代化。

註1:容閎於1847年往美國留學,1850年入讀耶魯大學。

註2:容閎七歲開始便在這間澳門所設的「西塾」,學習英文、算術、圖畫、《聖經》。這個看來是為了兼顧家計的舉動,開啟了清朝選派幼童留美之破天荒事件。容閎因家貧而得風氣之先,打開面向西方的眼界。

來是為了兼顧家計的舉動,開啟了清朝選派幼童留美之破天荒事件。

陳瑋芬:〈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期2007年3月,頁226)取自: 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public/publications/bulletin/30/30-223-265.pdf (13-7-2020擷取)。

註3:錢鋼 胡勁草:《大清留美幼童記》(中華書局,香港,2003),頁2-6。

註4:容閎在他個人的傳記中提到:「我自己現在得到了教育的機會,我就應該使我的同胞,早一點擺脫這種處境,我要為他們服務。」他把眼光轉向更多的青年,希望能幫助中國孩子接受西方先進教育。

陳瑋芬:〈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期2007年3月,頁228) 取自: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public/publications/bulletin/30/30-223-265.pdf (13-7-2020擷取)。

註5:錢鋼,胡勁草:《大清留美幼童記》(中華書局,香港,2003),頁11。

註6:在120名學生中,專修法律的約佔1/3,專修路磺工機等工科者約佔2/3。這是專業人才正是中國近代化事業迫切需要的。

張豈之主編:《晚清民國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頁74。

註7:張豈之主編:《晚清民國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頁75-76。

註8:保守官員認為學生離經叛道,目無師長,沾染惡習,有「以夷變夏」之憂。

陳瑋芬:〈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期2007年3月,頁235) 取自: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public/publications/bulletin/30/30-223-265.pdf (13-7-2020擷取)。

註9:同上。

註10:同上,頁236。

註11:李喜所:《容閎—中國留學生之父》(何北教育出版社,何北,1990),頁229。

註12:楊天石:《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湖南:岳麓書社,2011年) Google網頁版,13-7-2020擷取。

註13:陳瑋芬:〈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期2007年3月,頁247-248) 取自: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public/publications/bulletin/30/30-223-265.pdf (13-7-2020擷取)。

2020年青年史學家 第十一屆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 高級組一等獎作品

張沛松紀念中學

中五級鄭雪欣同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