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見過在街邊鋪一張藍白塑膠墊,出售貨物的公公婆婆嗎?尤其在清晨,於深水埗、紅磡、旺角、上水及天水圍一帶。這其實是「天光墟」。「天光」一辭來自粵語,意即「天亮」,而所謂「天光墟」,顧名思義是指「天光(天亮)即散的墟市」。香港的天光墟遍及九龍與新界,位於深水埗南昌街、醫局街一帶與紅磡寶其利街一帶的天光墟,則可能最近似宋代的「鬼市」。從古人的記載不難見到有關古代市集的痕跡。宋代有早市、夜市和鬼市,三者各有特色。究竟現今社會的市集和古代的有何相近之處?從中又有甚麼值得反思的地方?
南北宋夜市盛況
「坊」一詞作地方言,即街道,引申指居住之地,而「市」則有「交易買賣地方」的含義。中國歷史上的城市「坊市分立」,這「坊市制度」把交易買賣的地方與居住的地方分隔開來,並禁止夜市。直至宋代,坊市分立才完全打破,加上取消營業時限與宵禁,於是宋代市民才有了多姿多彩的夜生活。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錄了北宋汴京的夜市。《東京夢華錄》記載,州橋夜市「當街水飯、爊肉、乾脯。王樓前肉脯、雞、鹿家鵝鴨、雞碎……包子、野鴨肉、水晶膾……謂之雜嚼,直至三更。」夜市各式肉食、包子、小食俱備,款式繁多,價錢相宜,就像現今內地的夜市。北宋夜市營業至凌晨一時,豐富了北宋市民的夜生活。
至於南宋夜市,比諸北宋,其熱鬧亦不遑多讓,《夢梁錄》記載:「大街關撲,如糖蜜餻、鮮魚豬羊蹄肉,細畫絹扇、銷金裙……」又云:「大街更有夜市賣卦……至三更不絕。」各式食品俱陳,更有算命攤檔,陪伴了南宋民眾度過不少夜晚,情況又似香港廟街夜市。
別有所圖的「鬼市」
兩宋更有只在夜深開市,晨曦即散的「鬼市」。《東京夢華錄》記載,東角樓街巷「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買賣衣物、書畫、珍玩。」「又東十字大街,茶坊每五更點燈,謂之鬼市子。」鬼市營業時間由凌晨三時至五時始,至陽光出現便收市。
一般夜市以售賣食物、日用品為主,而鬼市一般「買賣」書畫、擺設、玉石等。宋代鬼市之貨品與一般夜市有別,原因在於經營時間不同。前者營業時值晚飯至夜宵,所售自與食物有關:至於深宵至晨曦,一般不是用膳時間,買賣者棄高床於不顧,理應「別有所圖」。如清代俞樾認為鬼市與黑市類近。鬼市所售者撿破爛而來有之,二手貨有之,買者易負擔,賣者又較易脫手,廣受勞苦大眾歡迎。不過所買賣新品不多,有者亦不一定來自一般途徑,未必能與「夜市」競爭。
港夜市與古無異
香港現時也有天光墟,如旺角及上水天光墟,都是售賣特定貨品的墟市,只有深水埗與紅磡的天光墟,主售二手貨品,部分或拾荒得來;這兩處天光墟營業情況更近宋代鬼市。
一般人以為歷史既事過境遷,只可當掌故放在博物館,或編入書籍,束之高閣。誰不知,人情至今未變,民生要求未改,多識過去,如宋代夜市,可讓我們對今天有所反思,進而為大眾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劉智勇老師
(本文曾於2022年5月19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