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醋」也有歷史淵源?相信不少讀者會感到相當意外,原來這樣的生活「瑣事」,也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記載。「吃醋」在書面語上是指在感情關係之中,其中一方對另一方、或者第三方產生嫉妒之情。男女情慾,可謂中國性文化史、性文學發展上的一大課題。然而,以目前的研究發現,雖然史家對「吃醋」事件所具體牽涉的歷史人物仍有爭議,但有關「吃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太宗貞觀之治,這一點是沒有太大爭議的。不過,到底「吃醋事件」的具體發展是怎樣的呢?為甚麼唐代會出現「吃醋」的時代特色呢?這個現象背後,反映出唐代甚麼時代特色呢?唐代以後又有沒有關於「吃醋」的記載呢?
「吃醋」的歷史淵源
唐代筆記《隋唐嘉話》、明人《詹詹外史》中的《情史》記載着一個關於唐代名相房玄齡與他妻子盧夫人的故事。據說,唐太宗因房玄齡進入垂暮之年,多次賜他美人,以嘉獎他多年來為朝廷立下的功勞。然而,因為他多次拒絕了太宗的好意,太宗特意命皇后召盧夫人,並她送一道諭旨。可是,盧夫人依然不肯答應太宗的要求,太宗指她「寧妒至死」,於是賜她一「毒酒」自盡。然而,那「毒酒」原來只是混了酒的醋,並沒有毒性。事後,唐太宗也稱自己「畏」了盧夫人,應該是一種佩服之情。誠然,有學者指出唐代監察御史韓琬也有類近記載。不過故事主角並非房玄齡和盧夫人,而是管國公任瑰和他的妻子劉夫人的故事,內容大致相近,在此則不再贅述了。
古代「妒婦」現象
唐代「吃醋」故事背後反映的是「妒婦」的社會現象。「妒婦」是指一些常常「爭風吃醋」、並主動約束丈夫娶妾侍、避免發生「婚外情」的婦人。雖然「吃醋」故事源於唐代,但「妒婦」現象則早在魏晉時期出現。有指魏晉時「名教衰落」,以致社會風氣較為開放。加上門閥婚姻盛行,士族之間往往互相通婚。由於雙方門當戶對,妻子不再純粹是丈夫的從屬,同時也象徵女家的整體家族利益。因此,上流社會的婚姻雙方地位相對平等,這也解釋到較多「妒婦」出現於士宦階層之中。
「妒婦」與中國歷史上的男女地位
表面上,唐代的「妒婦」現象象徵着女性的社會地位有一定的提升,有能力約束丈夫的行為。然而,這種「妒忌風」主要投射在正妻虐待妾侍的行為上,大部份情況下正妻都無法直接約束男方。例如唐中宗的女兒宣城公主嫁了給裴巽之後,裴巽於成婚後仍去尋花問柳。於是,宣城公主只好命令宦官把裴巽的秘密情人悉數抓拿。再者,婦人「妒忌」一直是中國歷史上的「七出」之條之一。理論上,已婚婦人的「嫉妒」之心可成為男方休妻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見,「妒婦」現象只能在很小程度上證明唐代的女性地位有所提升。在中國的帝制時代,男尊女卑的格局可謂沒有太大改變。直到近代,男女平等的思想在中國落地生根,女性地位才漸漸得到提升。
作者:張瑋宗
(本文曾於2021年11月11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