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飛升——張道陵與中國道教起源

白日飛升——張道陵與中國道教起源

從前有個謎語「小鬼拜訪張天師」,猜一成語。張天師是捉鬼大師,小鬼竟然登門造訪,無疑「自投羅網」。眾所周知,張天師即是東漢時期的張陵,著名學者許地山在《道教史》中寫道:「求長生,求享樂,是人類自然的要求,而中國民族便依着這種迷信來產生神仙道和求神仙底方術。後來張陵把神仙道化為宗教,而成為天師道。」但在傳統史籍中,最早記載張陵事蹟的是《三國志·張魯傳》,卻只有寥寥數句。大意是:張陵在四川鵠鳴山中修道,著書立說,跟隨他學道的都要交五斗米,所以被稱作「米賊」;他死後,把位置傳給了兒子,之後又傳到孫兒張魯。道教從醞釀萌芽到最終形成教團組織,為什麼張陵,或者得道後尊稱為張道陵,會被認作一個重要標誌?

充滿神奇的一生

據其他傳世史籍《華陽國志》、《後漢書》,和早期道典《三天內解經》、《神仙傳》等記載,張陵是江蘇人,出生於東漢光武帝年間。少年時入過最高學府的太學,曾擔任地方官職,直言事政利弊。後來覺得世風日下,因此辭官開始遊歷,朝廷雖屢次徵召皆未奉命。後到江西雲錦山煉丹,煉成之時有龍虎出現。所以,此山又名龍虎山。

因聽說蜀地人士淳樸厚道,於是張陵遠赴四川鵠鳴山,刻苦修行,撰作道書。據說,在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張陵的至誠感動了太上老君,授以道法,命為天師,開始有組織的宗教活動,被稱為五斗米道、天師道或正一道。創教成功後,張陵與最得真傳的弟子王長、趙升二人,一起「白日飛升」,修道功成升上仙界。

從張陵到張魯

張陵的事蹟,有虛有實,還需深入辨別。明確的是,天師道傳到張魯時,得到陜西漢中一帶人民的信奉,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權近30年,既有符咒劾鬼、齋醮科儀的宗教一面,也有在亂世中重整倫理的一面。215年,曹操攻破漢中,張魯投降,天師道開始傳往其他地區。張魯之子張盛遷居到龍虎山繼續傳教,子孫世代承襲天師稱號。直到今天,正一道仍然與全真道,並稱為道教的兩大派。

《老子想爾注》一書,從宗教角度對《老子》作解釋,是天師道的重要典籍,道教內部大多以作者為張道陵,可惜此書到了宋、元時已佚失。幸好在近世發現的敦煌遺書中,藏有《老子想爾注》的寫本殘卷。經國學大師饒宗頤考證,認為張魯以張陵的思想為基礎作注,並致力弘揚。這樣,以張陵作為道教起源的標誌,也是恰當的。

張天師的傳說

張天師具有半人半神的特徵,常常體察民間疾苦,祛除妖魅,降魔治病,留下不少傳說。據《道教靈驗記》所載,張陵曾在巴蜀「點鹹泉而化鹽井」。據載當地有一深潭為毒龍所據,天師不僅降伏了毒龍,還化龍潭為鹹泉。自此,蜀中的百姓才能開鑿鹽井,熬製食鹽,張道陵因而被視為「鹽神」。在人間做到「功行圓滿」,為社會平安、百姓安寧作出貢獻,正是傳統道教精神的重要內涵。

作者:鄺明威博士

(本文曾於2021年11月4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