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王楊亮節封神

侯王楊亮節封神

 

中國歷史上不少人物,因應不同的原因會被百姓置於神台上供奉,特別唐宋時期的歷史人物,不少至今仍為世人所拜,例如楊家將、岳飛、包青天等等。香港地區民間著名的侯王信仰,一般認為是供奉南宋末年的國舅楊亮節。相傳楊亮節伴隨宋代最後兩個小皇帝走難到香港,染病於軍中仍奮力抗元,後來在此地病死了,世人感其忠義,就供奉為神靈。因其生前封為「侯」,死後又追封為「王」,故稱為「侯王」或「楊侯」。按《仙蹤佛迹:香港民間信仰百年》一書指出,全香港與侯王有關的廟宇超過19間,其中較為著名的有九龍城侯王廟及大澳的楊侯古廟。然而,侯王信仰在中國南方亦有不同說法,那侯王信仰的真身真的是楊亮節嗎?史實中的楊國舅又是如何的呢?

侯王真正身分之謎

最先明文將「侯王是楊亮節」文獻化的人,是清末翰林遺老陳伯陶。現時九龍城侯王廟廟內的《侯王古廟聖史碑記》,正是其手筆,其中寫道:「宋王遁入海。……(至元)十三年……四月,次官當場。九龍、古官富千地,疑亮節道病卒,葬於斯土。土人哀之,立廟以祀;史實失載也……從二王海上,史別無楊姓者……」再加上附近的宋皇臺石刻,以及古地圖上對於宋朝官富場(北宋朝廷在當時香港九龍東部一帶設的鹽場)位於九龍城一帶的記錄,看起來言之鑿鑿。

除了九龍城侯王廟外,香港其他地區的侯王廟,現時亦認定楊侯王是南宋國舅楊亮節,例如大圍侯王宮中的《宋史簡介碑》,亦沿用此說,更指出楊亮節又是妙手國醫,化裝農民與帝分居於大圍及東涌一帶,修築九龍城寨。

楊侯身分各地有異

九龍城侯王廟除了說是楊亮節外,在土瓜灣區亦有流傳另一種不同說法,謂當時宋帝逃抵九龍後,因舟車勞頓並飽受驚嚇,患上重病,幸得一位「楊二伯公」醫治方得痊瘉。其後,眾大臣想向這位長者道謝,但尋訪之下只得一個「楊二伯公」的墓地,故當地人認為是「楊侯」顯靈,便設廟供奉;此外,深圳就另有侯王廟供奉對象為楊家將;湛江一帶又另有一侯王,為宋代奉祀化州路總管羅郭佐。

史實中的楊亮節

楊氏本人在《宋史》無傳,只散落於不同的紀錄之中。如說同時代人的記載,宋末的周密及元朝人陳桱均分別有記。周密的《癸辛雜識》中載:「蘇劉義,楊亮節、張全挾二王及楊、俞二妃行,自漁浦渡江,繼而楊駙馬亦追及之。……至己卯歲二月,北軍大至,戰於崖山……楊亮節皆溺海而死焉。時二月六日也。」同時陳桱的《資治通鑒續編》記載則較為含糊:「楊亮節等遂負二王及楊淑妃徒步匿山中者,凡七日。」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由於資料太少,即使周密雖為同時代人,但戰亂之下,消息未免有失準確。近年,在金門縣的楊氏族群出版的《金門縣官澳楊氏祖廟奠安紀念輯》中載,宋軍退至金門時,楊太后令楊亮節上岸辦事,後亮節沒趕上船,景炎二年(1277年)與宋軍大隊失去聯絡後,於金門定居下來,打聽宋室遺民下落。最後鬱鬱終老,死後下葬今楊氏大宗祠「達山堂」後山的堆灰墓。

如今官澳楊氏即楊亮節長次二子之後,他們數百年來已繁衍至30傳,乃是金門大族。據台灣國家公園學會曾對金門地區族群考證,指出金門官澳楊氏為楊亮節後人。如果此說屬實,那在香港的侯王本身,就不是楊亮節了。

文:林皓賢

(本文曾於2021年6月29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