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防洪的智慧──2000多年歷史的都江堰如何解決四川洪水

古人防洪的智慧──2000多年歷史的都江堰如何解決四川洪水

在都江堰系統建成之前,四川盆地經常被洪水摧毀。現在的都江堰市因都江堰而得名。古蜀國的面積與今日的四川省差不多,因其土地經常被岷江淹沒,而被稱為「淹沒之地」或「紅盆地」。 

岷江始於岷山高處,從高處流到低處。每逢春天,山上冰雪融化,水流增加,岷江流經四川盆地淤積重重、水流緩慢的河道,因此經常發生河堤決堤。都江堰所在地(距離成都約60公里)每年都遭受洪水侵襲。 

公元前316年秦國征服古蜀國後,秦王希望能更好地控制洪水,希望利用該地區作為軍事基地,進一步征服鄰近的楚國。秦官、工程師李冰被派去調查洪水,並設計解決方案,在一些歷史記載中,他的兒子二郎都有協助。 

都江堰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最偉大的工程項目之一。它於公元前 251 年完工,是最早在不使用大壩的情況下實現的河流分流工程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李冰的引水系統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分水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 

「分水魚嘴」是為了將岷江分為內和外河而修建的堤防。內河修得又深又窄,用於灌溉,而外河又寬又淺,排出多餘的水和大部分淤泥。在旱季,內河承擔了60%的河流灌溉用水,在雨季承載了40%的河流,解決了季節性洪水問題。 

「寶瓶口」穿過山脈,作為多餘流量的徑流並將水分配到農田。在公元前 3 世紀,鑿破山脈中的一條通道並非易事,使用人力、錘子和鑽頭可能需要 30 年的時間。但李冰使用熱脹冷縮的技術,利用火加熱岩石,然後用水快速冷卻,擊碎岩石。水渠橫穿玉壘山,花八年建成,向東引水灌溉,緩解別處的水壓。 

「飛沙堰」具有洩洪、清淤和調節水流的作用。溢洪道連接內河和外河。當內河的水在狹窄的瓶頸通道入口處達到最大容量時,多餘的水流入外河。在李冰的時代,竹籠被用作洩洪道的圍欄,以幫助調節水流;現在已被混凝土所取代。瓶頸通道和溢洪道產生的水漩渦有助於清除淤泥和沉積物。遇特大洪水時,堤壩決堤,將水排入岷江乾流。 

下圖為都江堰系統的地圖:2為「分水魚嘴」,7為「飛沙堰」,8為「寶瓶口」。(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 map

李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川盆地成為中國最肥沃的農業區之一,被稱為「天府之國」。 

都江堰於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地位。都江堰附近的二王廟內豎立了李冰父子的雕像。現在該地區是一個熱門的旅遊勝地。 

出處:Sixth Ton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