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東方威尼斯的故事

隱藏在東方威尼斯的故事

一般人走入大澳,一是慕名當地的漁村美食,或是遠足拍照,捕捉別具特色的漁村風貌。可是,這裏其實還隱藏了水上人的歷史。水上人亦稱為蜑家人,有人把「蜑」讀作「鄧」,他們在船上或建造欄杆式建築居住,善水性,並以捕魚為生。長久以來官府都不承認大澳水上人的原居民身分,但是仍能在大澳找到歷史記錄。

香港地區很早就有水上人活動,周去非《嶺外代答》卷三便有記載:「以舟為室,視水如陸,浮生江海者,蜑也……廣州有蜑一種,名曰盧停,善水戰。」又有說法指,香港的水上人,是南宋慶元時,被官兵屠殺的大奚山(即大嶼山)島民之後。

‧明朝洪武十四年間,廣東和福建發生叛亂,便有一萬蜑戶被編為水軍。《明史》卷129〈趙庸傳〉中載:「十四年,閩、粵盜起,命庸討之。逾年悉平諸盜及陽山、歸善叛蠻,戮其魁,散遣餘眾,民得復業。奏籍蜒戶萬人為水軍。」

‧另外,大澳因地處澳門及廣東之間的水道,屬於明朝南海海防系統一部分。

清至民國

‧朝廷本沒有把水上人列入戶籍,故不許水上人在陸地建屋,為賤民身分。

‧雍正七年,水上人脫離了賤民,被編為甲戶。明清時期,因為生活貧困,不少水上人成為海盜,著名的張保仔、十五仔等本就是華南地區的水上人。

‧香港開埠初期附近海盜活動亦時常使港英政府感到困擾,過往清廷和英國皇家海軍更曾經合作去剿滅之。在1927年,英國皇家海軍曾動用當時的競技神號和百眼巨人號兩艘航空母艦,參與遏制大亞灣一帶的海盜的行動。英軍接收新界時,曾與水上人的武裝力量交鋒,但不像圍村人般戰後能成為原居民。

除了水上人的歷史外,大澳其實還有不少文物古迹值得一看。大澳就有三座廟藏有極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分別是楊侯古廟、關帝廟及天后廟。

楊侯古廟 大鐘與匾額

雖然現時香港地區的楊侯信仰被認為是供奉南宋國舅楊亮節,但就有研究指出楊亮節並未到過香港,反而楊侯信仰本身應與水神有關。在大澳的楊侯廟中,最值得留意的是廟內一個康熙三十八年時鑄成的大鐘,以證明此廟已有接近300年歷史。此外,廟內的匾額,都是光緒三年至民國元年時期刻成,匾中的署名亦可讓人一窺大澳當時的社區關係網。

另有兩件事值得留意,一是進門後旁邊的兩位神祗,一位為福德,即土地公。另一位並未留有姓名,據廟祝所說,其實是「祿馬將軍」,民間俗稱神婆;其二是華人廟宇委員會網站上提及此廟有拜關公,其實廟內並無關帝像,反而是在偏殿中供奉有洪聖、北帝、魚頭大王三位水神。而三神像後則留有其他神靈的名號,以作供奉,當中就有關帝的名號,亦有觀音、真武大帝等。

關帝廟天后廟 重修碑

關帝廟則建於明代,廟內有一重修碑刻於咸豐二年,記錄的訊息十分豐富,當中載有當時廣東水師負責香港地區防務的將官職銜及名字。另外,天后廟內亦有一塊道光乙未年(道光十五年)的重修天后廟碑,亦是研究當地社區的重要資料。

而兩廟的鐘鼓亦是年代久遠的珍貴文物,關帝廟的是鑄於乾隆六年,另一個是成於乾隆三十七年。除了帝制時代的,在年代較近的一次重修記錄中,亦可見到一些在近代香港社會上頗具地位的人物,例如在元朗區十分有名的商人教育家趙聿修,在1959年的重修碑中就有他的捐款記錄。

做田野考察時有一句說法,所謂「入村搵廟、入廟搵碑」,同學有機會再去大澳,可別忘了留意大澳人的豐富歷史遺產,這些都是香港社會珍貴的記憶。

文:林皓賢

(本文曾於2021年6月1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