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與兼愛

仁愛與兼愛

當他人遇到危險,相信多數人都會憑直覺認為我們有助其脫險的道德義務。但當我們面對一些道德悖論,如親人與陌生人之間,我們只能夠救一個的時候,如何選擇才是正確呢?本文先探討孟子如何應對這個問題, 再引領同學了解先秦諸子百家的另一派別墨家,及其所提倡的「兼愛」概念。

親疏有別  君子之愛先親后民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本句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意思是指君子對待萬物,只會愛惜而不會施以仁義。對人民只會施以仁義而不會愛如親人。君子先熱愛親人,進而對百姓是以仁義,再繼而愛惜萬物。簡單來說,就是君子的愛也有等級之分,自己親族是最重要的,推而廣之,其次是一般人,最後才是動植物等萬物。

明代大儒王守仁在其著作《傳習錄》中便有具體解釋過這種有厚薄之分的愛,其大意是:如果我們對動物和人有同樣的愛,那為何我們屠宰動物供養父母、宴請親友時,會覺得心安理得呢?如果我們愛親人如同愛普通人一樣,當我們只有足以救活一人的「一簞食、一豆羹」,我們為何會選擇捨棄路人,將食物給予至親呢? 我們會如此行事,是因為這是合乎自然、合乎良知的做法。

從上述可見,儒家認為我們為親人而捨棄一般人是合情合理的做法,不應受到道德譴責。但在先秦諸子百家中的另一學派-墨家而言,這種親疏有別的行為卻並非正確。他們認為不分親疏的「兼愛」才是值得推崇。

兼愛世人 天下和平無爭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墨子.兼愛中》

本句出自《墨子.兼愛中》,當墨子被問及如何達致「兼愛」時,他指「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仁者譽之。」意思是只有當每一個人把他人的國家是為自己的國家,將他人的家族是為自己的家族,將他人視為自己,國與國和人與人之間才能相親相愛,而不相互相傷害,由此天下才能達致和平。

儒墨之別 紛爭源於差別待遇

有同學此時可能就會想起《孟子.梁惠王》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聽起來和墨子所說相似,兩者究竟有什麼分歧呢? 兩者最大的分別就是儒家的仁愛是推而廣之的, 先照顧親人,有餘力照顧外人。 但墨家卻是覺得對親人或愛人的愛不應有無差別, 因為如果愛有分級別, 我們總有機會為了保護親人而傷害他人, 紛爭就會依然存在。

儒家因為其合乎中國人重視家族、重視血緣的性格, 以及政治原因,在春秋戰國後漸漸成為主流。 相反墨家雖然在戰國一度成為顯學, 但後來就日漸式微。 但若我們仔細一想 , 也許墨家的「兼愛」才是最能杜絕所有紛爭的方法。故縱使孟子諷刺墨家兼愛「無父無君」, 他依然認同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指其即使滿身傷痕,依然不辭勞苦, 幫助天下人。 由此可見,墨子的理想及其實踐方法, 依然值得同學學習。

作者:周正賢

(本文曾於2020年3月12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