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最早現於《周禮》,其起源有多種說法,除了源自古代皇帝的祭祀活動外,也有一說是紀念唐官員裴寂發明月餅解決軍糧一事。千百年來,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慶祝中秋節,亦是因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尤其皎潔圓滿,故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象徵中國人祈求家庭團圓、美好的願景。在古代,不少文人士大夫都以詩詞來「詠月」,當中包括月亮的鐵桿粉絲一「詩仙」李白。而不少有關中秋節的詩詞更是表達了詩人身在異鄉,盼望團聚的愁緒。本文將會揀取其中兩段著名詞句來細讀。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 手足情深盼重聚
詞句摘錄於蘇軾的曠世佳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下片。那時正值熙寧九年八月十五號的中秋之夜,也是蘇軾在密州擔任知州的第二年。這晚,蘇軾在密州北邊的超然台上大宴賓客,喝酒賞月,享受這難能可貴的休歇時光。然而當客人紛紛散去,醉意闌珊的蘇軾並沒休息的意思。他依舊仰着頭,凝望着上空的那輪明月,臉上浮現淡淡憂傷的同時,也向一旁的夫人王閏之緩緩地嘆了口氣。
善解人意的王聞之明瞭蘇軾是在思念子由,即夫君的弟弟,蘇轍。這年,已是兄弟倆離別的第六年。從小與弟弟一起成長,一起讀書的蘇軾在這闔家團圓的佳節裏不禁泛起對闊別已久的弟弟的掛念之情,因而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中秋名詞。
望月懷人 嘆離合無常
想起當年與弟弟一同赴京考試,經歷仕途的各種高低跌宕,如今卻久久不能團圓的蘇軾再也壓抑不住內心對蘇轍的牽掛,直言質疑月亮為何每次月圓的時候,都是在他與弟弟分隔之時,只顧着自己的圓滿,而絲毫不理會人間的離合。但蘇軾轉念間馬上否定了自己的質疑,認為月亮還是有情有義的。因為月亮一月只能圓一回,當中的殘缺遠遠多於其團圓的時候,這正好切合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這樣的寬慰也讓我們見到蘇東坡特有的灑脫,既然恒古不變的月亮也難以常常圓滿,那與弟弟分別的惆悵也不用多介懷,「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對弟弟的滿心思念也可透過月亮來訴說、傳遞與寄託。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 | 鐵漢柔情寄相思
此詞摘取自辛棄疾眷戀妻兒之佳作〈滿江紅·中秋寄遠〉的下片。獲譽為「詞中之龍」的辛棄疾與蘇軾合稱「蘇辛」,但辛棄疾的仕途更迂迴曲折,懷着满腔政治理想的他屢屢遭到現實的打擊。在投奔南宋政府後,辛棄疾有長達二十多年被南宋王朝投閒置散的日子,而他在擔任地方官時雖功勞卓著,但仍受政敵的故意攻擊而頻頻被調往不同地方任職,故與妻兒分隔的次數亦增多。〈滿江紅·中秋寄遠〉一詞便是寫於和家人分離時的中秋夜。
借月寫意 盼所愛者長相聚
主戰的立場讓辛棄疾的仕途倍添坎坷,幸好,他覓得與其舉案齊眉的知己。秀外慧中的妻子范氏為辛棄疾營造了一個溫暖的港灣,撫慰着在工作上屢受創傷的丈夫,故對愛人一往情深的英雄豪傑辛棄疾,也在這團圓的中秋夜抒發着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色格外潔淨明亮,但所愛之人卻不在身旁,承接着蘇軾的「此事古難全」,辛棄疾也明瞭人世間有種種無奈,如月亮也常有殘缺不全般,故感慨說「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但即便知道月亮不可常圓,辛棄疾仍然祈禱着:但願每個夜晚都能像中秋節一樣,月亮能圓滿,相愛的人也能圓滿,不用再分離。繼而可將離別的愁緒化為相聚時的歡欣,直白地喊出了對妻子的相思和愛意。
由蘇軾到辛棄疾,自古到今,中國人與月亮的關係總是緊密地扣連在一起,為的或許只是那最殷切的期盼——但願中秋夜,人月兩團圓!
作者:謝穎豪
(本文曾於2020年9月29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悅讀語文 #中秋 #蘇軾 #辛棄疾 #月圓之日 #團圓 #月亮 #周禮 #中秋節 #團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