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國父孫中山先生晚年時期遺囑裏敘述了這句話。雖然簡短,卻深深道出當時孫中山先生及一眾革命黨人誓要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的決心,以及發動革命救國的堅定意志。
是次遊學團正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更了解孫中山先生於東南亞地區積極籌辦及策劃革命的過程,全靠其堅定地奮鬥才會為中國帶來獨立及民主。他提倡的三民主義:民族、民生、民權主義,喚醒了國人的革命意識,成功地播下革命事業的種子。而且,他組織革命團體,包括興中會及同盟會,團結各地革命勢力,到海外募款支持革命運動。因此孫中山先生對辛亥革命成功絕對功不可沒。
再者,除了孫中山的貢獻外,透過參觀孫中山先生晚年的革命基地──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Sun Yat-sen Villa),翻新後的晚晴園展示了不少歷史照片、油畫、文獻等,甚至有孫中山先生的立體影像,那些歷史片段不斷在腦中徘徊,彷彿坐上了時光機回到革命的時期,與他們並肩作戰。此外我更認識到南洋華僑於革命發揮了一系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他們對於推翻滿清發動革命的決心,亦令我敬佩不已。
孫中山先生在建立民國期間,多次涉足世界各地,藉以籌錢募捐,推動革命起義,尤其以南洋各地次數最多。他曾指出「華僑是革命之母」,反映出若然孫中山先生失去了海外華僑的支持,革命根本難以推行,更遑論要談及要推翻滿清。
海外華僑對於國家推翻帝制的民主革命抱持支持的態度,以及多次提供慷慨的資助。以張永福及陳楚楠為例,二人同是推行民主革命的中堅份子之一,共同出資辦報,宣傳及支持革命事業,二人捐出大筆個人財產作為起義及善後費用,幾乎傾家蕩產亦勢要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
當中最令我佩服的並不止是他們對革命所提供的物質支援,而是他們的愛國之心。當時,無論是富有階層還是貧困階層的華僑對於革命行動都作出或多或少的支援,許多華工還積極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各次武裝起義,捨身報國,壯烈捐軀。自從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13場武裝起義。縱使其中12次起義皆以失敗告終,海外華僑卻矢志不移,一次又一次無私地以自己的財富、物資支持和參與革命,而革命志士的犧牲精神一直鼓舞着國民及喚醒瞭其餘海外華僑的愛國之心。正如丁新豹教授在講解時多番提到他們的支持實屬難得可貴。因此,我認為海外華僑絕對是孫中山先生傳播進步的是思想,進行民主革命的重要依據力量,以致孫中山不厭其煩,多次來到新加坡,作為革命黨人的根據地。
總括而言,是次交流團不但加深了我對孫中山先生的認識,更令我深刻反思到當時國人的愛國思想,深切體會到出自方聲洞「奮鬥而死,亦大樂也;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的高尚情操,犧牲性命以見氣節。
王肇枝中學(中五)黃嘉茹同學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