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根本的海外華僑

不忘根本的海外華僑

對我來說,這次的交流團的經歷讓我獲益良多。

在五日四夜的新馬交流團中,我體驗了新馬兩地的風土人情,對我來說別有一番風味。如在有風土民情的秋麗街,那裏的文化匯聚的程度十分高,只是菜市場一處便能看出不論印度人馬來人中國人等不同人種和文化在當地都能共存,而這點是香港遠比不上的。而新加坡給我一個先進大城市的印象,商業區高樓大廈雲集但是城市仍然保持着一些歷史悠久的建築仍屹立在繁忙的都市中,而一些其他不同族群居住的地方認得到良好的保存體現出當地民眾的習俗。

在這次探索過程中讓我認識到新加坡和檳城長久的歷史,檳城中的喬治市和新加坡其開埠歷史也與香港十分相似,他們都是優良的港口並經過英國人的發展和管治成為馬六甲海峽中重要的港口城市。而檳城的歷史建築經過悉心的保存,昔日的面貌仍然可見,城市的發展同時保留原來的輪廓,一些英治時期具維多利亞特色建築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建築得到保留的同時又有一些新型建築插及其中。即使城市歷史悠久但當中仍不乏充滿活力的一面,如在阿美士街附近塗鴉隨處可見,牆上的壁畫卡通人物生動有趣。

最重要的是,在探索到兩地歷史的過程其中,亦多了解到海外華人在這兩地中的的生活。最有趣的是,來自不同區域的華僑會分門別派互相鬥爭後期更建立很多家廟爭妍鬥麗,如邱公司便是福建族人在當地最大的廟宇。而他們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如在檳城僑生博物館,即鄭景貴故居中我見識峇峇娘惹得生活,他們強調長幼有別等觀念,可謂比中國人更要中國風。

令人最深刻的是,海外華僑為了中國的革命事蹟鞠躬盡瘁,孫中山說過南洋是革命之母。早在1906年4月孫中山早在新加坡成立同盟會分會作為南洋最早的同盟會組織。而在1908年孫中山在新加坡成立同盟會南洋支部指揮革命事宜,孫中山雖經歷多次失敗,但仍然深受海外華僑支持,如張永福捐出本供他母親頤養天年的晚晴園作為南洋革命活動的中心。其他早期海外華僑如張弼士為滿清駐檳城第一任副領事關心中國事務,黃河氾濫時募集百萬兩賑災又秘密資助孫中山革命。其他華僑也在孫中山在經歷多次革命失敗後為其籌款,一些南洋華人富商如華僑富商陳楚南與張永福等人出資籌辦《圖南日報》,積極宣揚革命思想,更傾家蕩產支持革命,而在抗日期間曾有一批海外華僑機工願意為了祖國而離鄉別井身先士卒,可見他們愛國之心之熾熱。

在這次歷史探索之旅中,我們見識到海外華僑在南洋地區的影響力以及許多海外華僑朋胞物與的情懷,即使遠離祖國仍關心祖國事務,一些人更會為了祖國而犧牲個人利益。此時此刻我心裏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同時間又再與他們的事蹟每時每刻仍在提醒我們,身為中國人的根是不能磨滅的,而這些南洋華僑作了一個好榜樣教會我們有國才有家的道理,也提醒我們新一代年輕人要心繫祖國。

東華三院黃笏南中學(中五)曾邵淇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