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南洋的華人

融入南洋的華人

來到檳城和新加坡,遇見不少當地華人,他們已融入南洋,卻又保留着留自身的文化互相影響,衍生出一種獨特的風格。

先從飲食談起,旅程中的膳食安排令人讚歎,琳瑯滿目的美食讓人食指大動,恨不得衝上前大快朵頤。潮州風味、廣東料理、中華料理......這都是在旅程中嘗到的中華美食。那裏的中華美食,口味都產生變化,就是比較喜歡放辣椒、咖哩,讓菜式的口味變得有點辣。

最深刻的食物就是旅程最後一頓肉骨茶。咋聽上去,我還以為「肉骨茶」的「茶」是香港人「飲茶」的那種「茶」,嘗到才知道那是由一碗帶肉的骨配合藥材熬成的湯,雖然有點辣,但是還是不錯的。肉骨茶在馬來西亞、新加坡流傳,但是它是由潮州菜與福建菜變化而來的。可見,肉骨茶是一種文化交融的食物。

第二天的旅程中,到達喬治市吉寧街,即是外地人所稱的「秋麗街」。那裏有一個菜巿場,一個充滿人情味的菜巿場。丁博士提及檳城居民喜歡在那裏買菜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能遇到相熟的老朋友,聊上一兩句,還有好心的菜販,允許一時馬虎帶不夠錢的人下次補上。

我們一行人步入吉寧街,映入眼簾的是綠底白字的街道牌,上面寫着LEBUHTAMI。在馬來文中,是先寫街再寫名稱的。LEBUH和JALAL都是街的意思,LAVU是指小街,LORONG是指小巷。再轉便是熱鬧的露天巿場,小販在那裏擺攤賣蔬果、海鮮、各類生活用品。

接着,我們來到了有蓋街市。肉檔鐵鈎掛着血淋淋的牛肉、雜貨檔裹有豆腐和雞蛋、海鮮檔枱上擺着不甘等着被宰殺活蹦活跳的海鮮,倒沒有看到有賣豬肉的。馬來西亞是一個回教國家,回教徒是不吃豬肉的,但他們包容華人,允許華人在街市裏一個略為隱蔽的小房間裏賣豬肉。

建築方面,華人的居所都融入了當地的文化,我們參觀的娘惹博物館和張弼士故居亦是其中的例子。娘惹博物館原是19世紀末一名華人甲必丹(即是首領的意思)鄭景貴的故居,既富有濃厚的娘惹裝修風格,又有中式庭院的格局;張弼士故居有着美麗的寶藍色外觀,建築結合了中式的風水格局(導師告訴我們,房屋中央匯率了很強的氣,可惜我沒有練氣功,站在那裏什麼都感覺不到)、精緻木雕與青瓷花飾(那是工匠把瓷碗打碎,一塊一塊把碎片拼湊成裝飾黏上去的),以及西式的裝飾(底層地板是西式的格子瓷磚)。

雖然華人已經在南洋定居下來,但他們沒有忘記中華文化,沒有忘記祖宗流傳下來的習俗,沒有忘記他們的根。日常生活中都保留着華人的習慣,例如使用筷子,又會定期去廟宇、祠堂拜祭。早期的華人如張永福、陳楚楠等人積極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所以謂南洋華人貢獻很大。願中華五千年來的文化能繼續在他們與我們的手中延續,發揚光大!

港島民生書院(中四)陳裕禎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