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革命

南洋革命

150年前,一位傑出的革命家誕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從此中華民族的歷史徹底改變。他畢生為振興中華而殫精竭慮,鞠躬盡瘁,憑着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他不僅成功推翻了黑暗腐敗的滿清政權,更結束幾千年君主專制制度,並創立民國政府,為中華民族的歷史寫下新一頁。

數年前我曾與家人到孫中山先生故居參觀,對這位為革命殫謀智力的救國英雄欽佩不已。今年,修讀中國歷史科的我有幸得到科任老師推薦,參加由港大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舉辦的新加坡及檳城遊學團,親身踏足南洋,細看孫中山先生在異地留下的革命痕跡,實為一次寶貴的學習經歷。在此,我再次衷心感謝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隨團導師的悉心照顧、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博士的專業講解,以及郭媛平女士的熱心贊助,讓我們三十六位中學生在五日四夜的充實旅程中受益匪淺。是次旅程中,我們到過許多地方,如檳城的吉寧萬山、亞美尼安街、張弼士故居、娘惹博物館、李姓氏橋,新加坡的國家博物館、天福宮等,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新加坡的晚晴園。

晚晴園與革命之淵源

抵達晚晴園時,天正下著如絹絲般的牛毛細雨。這座花園別墅給我的感覺幽靜平和,門前草坪中央的孫中山先生銅像正以堅定不移的眼神凝望前方,我腦海裏頓時浮現中山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晚晴園前身是新加坡華僑張永福的別墅,亦是孫中山先生於1906年夏成立的同盟會分會會址。經過教授們的講解後,我才明白到會址設立於此的箇中原因。孫中山先生於1905年在日本成立中國同盟會後,積極在海外籌辦分會,擴張黨務籌款起義。由於當時海外華僑以南洋人數最多,南洋地區亦以新加坡為交通樞紐,加上革命同志張永福於同盟會成立後振奮不已,重新裝修原是供其母安享晚年之用的私人別墅晚晴園,並以此作為孫中山先生組織南洋同盟會分會之會址,亦是東南亞地區首個成立的同盟會分會,陳楚楠被推舉為會長,張永福為副會長。從此晚晴園成為孫中山先生在南洋策畫起義之作用,如1907年時黃崗起義、鎮南關起義,1908年的河口起義便是於此秘密策劃。

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展出見證歷史的遺珍如革命時期的照片、塑像、孫中山先生的親筆題字如《同心救國》等,更有當時中國被諸列強入侵時的西方繪畫,如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園林宮殿劫掠燒殺的場景等,無不令人痛恨當時腐敗無能的滿清皇朝。

孫中山先生如斯努筋拔力的歷程中,足跡可謂遍及全球,尤以涉足南洋次數為最多。當時,無論是不愁衣食的富裕階層還是轢釜待炊的貧困階層,大部分南洋華僑對推翻滿清政府都採取積極態度。他們在募集經費、籌畫起義、宣傳革命方面尤其熱心,富有階層的華僑更是主動且無私地以自己的財富支持及參與革命活動,即使起義屢次失敗,他們亦從未放棄過對孫中山先生的無條件支持。當中如華僑陳楚楠積極辦報宣揚革命思想,組織反清團體並動員南洋華僑參與革命,對辛亥革命的成功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辛亥革命成功且中華民國成立後,新加坡華僑並無利用一己對革命的貢獻,來換取民國政府的高官厚爵,反於孫中山先生處於困境或有需要時,繼續於財政及精神上支持他在中國的政治活動。難怪孫中山先生稱「華僑乃革命之母」,皆因他們無私奉獻以及不求回報的高尚情操。

此去南洋,令我對孫中山先生波瀾起伏、曲折跌宕的革命生涯加倍了解。若非孫中山先生的高瞻遠矚,堅如磐石的意志,以及革命黨人國爾忘家,公爾忘私的精神,想必中華民族亦不會如此快脫離滿清的腐敗專政,國無寧日的日子也許會一直延續,國家統一之日也許遙遙無情。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定當珍惜得來不易的安定繁榮,不忘革命同志當年為中華民族所付出的血水、汗水與淚水。

田家炳中學(中四)郭敘言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