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華僑,辛亥革命

孫中山,華僑,辛亥革命

孫中山先生愛國深切,願投入牽起革命,推翻滿清政府,為中國帶來政治上的思想開放一事,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華僑,他們對革命的成功之貢獻也是功不可沒。我很高興能參與這一次遊學團,學習這三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當中所獲得的知識更是不少,實要感恩。

先由華僑說起,他們是由清末因生計而遷移到東南亞的中國人,他們來自福建、客家等等不同的種族。在生意興旺下,他們對革命的支持,就是這次遊學團的探研重點。

首先是旅程的第一點──馬來西亞檳城。如果說檳城是革命其中一個重要基地,檳城閱報社則是整個的重心。檳城閱報社於1908年12月19日由孫中山先生親自創辦,以文字作宣傳革命思想的途徑。踏進報社的第一刻,孫中山先生的雕像就坐落眼前,再加上旁邊牆上掛着當時孫中山先生頒贈於報社的旌義狀,其上「不遺餘力」這四個字更是令我感到華僑的強力支持,彷彿置身於革命氣氛之中。再了解一下,才知道報社於1222年成為東南亞的總基地,而著名的庇能會議和黃花崗起義也是在這報社中籌辦。根據報社記載:「在庇能會議翌日召開的緊急會議中,一席籌得了8000元」,加上展出各成員向外界租借資金的借據,可見當時革命黨面對資源不足之危,但在華僑的幫助下,革命黨重新有所資源,有所動力。除了這些,本團更深入探討華僑的文化,透過參觀不同姓氏的會館如邱公司、伍氏家廟等,可知當時的經濟能力之餘,上至家族族譜,下至裝飾雕塑,當中更是有所趣味,再聯想當時孫中山於星馬籌款的時候,華僑踴躍捐款之勢,就可得知南洋華僑的關鍵支持功不可沒。

其次是新加坡。新加坡可說是一個更重要的據點,孫中山先生曾八次到訪新加坡,而於1906年4月6日入住晚晴園,和建立新加坡同盟會。晚晴園原是潮籍富商張永福買來供母親頤養天生的別墅,熱心支持革命的張永福,將晚晴園作為孫中山在新加坡進行革命的場所。晚晴園更是南洋最重要的中心基地,曾有三次起義都是孫中山在晚晴園策劃。晚晴園收集了孫中山很多珍藏品,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孫中山組織同盟會時的警語,尤其是「設使犧牲到剩二個人留存,亦算是同盟會存在的一日」這一句,可見孫中山先生的決心。而張永福鎖著的《南洋與創立民國》和陳楚楠所著的《晚晴園與中國革命史略》更是保存完好,能夠親眼看到兩本由參與革命的華僑先驅所寫的回憶錄,實屬難得。

透過參觀以上兩個重點景點,我學到華僑對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支持分別有兩方面。

第一方面是財力上的支持。孫中山1916年在《致海外革命同志書》說到:「此次推翻帝制,各埠華僑既巨資以為軍費,而回國效命決死,以為黨軍模範者復腫相接。」華僑的捐款,為武裝軍器作支持以外,也為黨羽作生強有力支持。如新馬兩地華僑對廣州三二九起義的捐助,共有4萬7663新元,佔海外華僑的四分之一。華僑們在金錢上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孫中山曾說:「其慷慨助餉,多為華僑。」就充分證明了。

第二方面是人力。張永福、陳楚楠、林義順等等既出錢又出力的革命領導人,他們相信民國的理念,為國家奔波勞碌,值後世歌頌。另外除了領導人外,革命起義的參與者也佔據多數,如偉大犧牲的七十二位烈士中,有二十九位是新馬兩地的華僑。總此可見南洋華僑對辛亥革命的貢獻,他們全力以赴,不惜做出重大犧牲。我相信這種精神應被後代效法,永垂不朽,流傳萬世。

南洋華僑的貢獻還有更多值探討的地方,如反觀我現在生活的地方──香港一樣。香港是孕育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地方,是辛亥革命的基礎。而南洋則是孫中山獲得大量支持的來源。無再否認兩者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對於革命成功的影響程度,這就實在值得我們斟酌。

最後,再次能夠獲益良多而感恩,亦感謝隨團老師和丁博士的講解。所謂「華僑為革命之母」,相信南洋華僑實在於中國歷史上,寫下極有意義的一頁。

路德會呂祥光中學(中四)梁詠喬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