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運動為是清朝光緒二十四年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暫政治改革運動,在教育、軍事、經濟、政治等多方領域上進行全面改革,由光緒帝及康有為、梁啟超及譚嗣同等維新派為首推行。最初,慈禧太后對變法仍持開放態度,但後期改革過於激烈,加上光緒帝有意通過維新派奪回權力,因此慈禧與守舊派官員於9月21日發動政變,捕殺維新派人士及軟禁光緒帝於瀛台。當中,有指袁世凱為了保持自已地位,遂向慈禧親信榮祿告知維新派有關其打算以重兵包圍頤和園的陰謀,最終令慈禧在得知消息後發動政變推翻變法,但事實上袁世凱告密是否引致維新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
維新運動時,袁世凱正在天津訓練武衛右軍,史稱「小站練兵」,亦是變法時陸軍主力。袁世凱當時致力推動軍隊現代化,參照德國陸軍制度進行編制,並分立警、步、騎、砲、工、輜等兵科。同時,他在甲午戰爭時向李鴻藻寫的書信或前往天津拜見光緒時闡述的改革思念中皆能反映出他一直希望主動參與清廷改革。當康有為於一八九五年十一月成立強學會,袁世凱亦加入了這個結社,並貢獻了金援。康有為更於袁前往小站前,為他舉辦了餞別會送行。再者,袁世凱一直支持推行維新運動,他早在簽訂《馬關條約》時已認為只有推行全面變法才能挽救清廷的江山,與康梁改革派的全面改革思想切合,因此袁世凱在維新運動前一直與康有為等維新派關係密切,立場一直傾向支持康梁推行變革。
與此同時,袁世凱亦一直同時得到光緒帝及慈禧帝后兩派的信任,前者由大學士翁同龢推薦,指他「不滑,可任也」;後者則由兵部尚書榮祿推薦,認為他在短期內訓練陣容鼎盛的新軍是位奇才,稱他為「不可多得之員」,並視他為其心腹。在維新運動推行期間,康、梁及譚等維新派人士推動變法中得罪不少守舊派大臣、貴族及讀書人,變法引起多人的不滿,但維新派勢力薄弱,無力與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對抗。光緒帝及維新派遂打算拉攏與他們關係密切的袁世凱,一方面派譚嗣同游說他發動兵變捕殺榮祿及包圍頤和園以威脅慈禧,另一方面光緒帝召見他,賞候補侍郎,責成專講練兵事務。但袁世凱卻因同時與維新及守舊兩派關係密切,以至維新派勢力薄弱問題而遲遲未能就兵變作出決擇。
傳統說法指他為了升官發財而出賣光緒帝及康梁的維新派,將譚嗣同游說他包圍頤和園捕殺慈禧及守舊派,擁光緒帝登上午門的計劃告知上司榮祿,而榮祿則把袁的言論向慈禧告密,令慈禧發動兵變軟禁光緒帝、殺害維新派人士,最終百日維新只經歷103天便宣告失敗。但根據袁世凱親信張一麐所著《心太平室集》和榮祿親信陳夔龍所記《夢蕉亭雜記》,以至近年歷史學家考證,指他收到李蓮英的消息,榮祿及慈禧一早已有推翻新政的打算,並計劃除掉維新派,而一向支持推行維新變法的袁世凱以為維新派密謀已經泄露,為免自己遭受誅族的叛國罪而向榮祿告知情況。而事實上,袁世凱於9月20日晚上才在天津向榮祿報告,但在翌日上午慈禧上朝時已頒佈訓政詔書,全面掌握政權,並軟禁光緒於瀛台,廢除新政,以當時的技術條件,榮祿根本無法及時趕回北京,可見慈禧並非受袁世凱的告密而發動政變。縱使按原計劃推行,袁的新軍仍無法對抗京師榮祿的軍隊,維新運動的成敗仍難以估計。
但無論如何,清廷在經歷維新運動的失敗後再次遭到八國列強入侵,後因被八國打敗而要簽訂嚴苛的《辛丑條約》,令清廷加快推動改革,而這時任職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因曾有推行變革的經歷而被委以重任領導清末改革,後期他更擔任內閣總理大臣等要職統領清末晚期的政局。與其說袁世凱告密是引致維新運動的失敗原因,倒不如說袁世凱可以藉維新運動的失敗而更有機會深化清廷往後的改革,改變當時清廷國力虛弱的情況。
古啟瑨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