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後形象崩塌——康有為》

《百年後形象崩塌——康有為》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帶領朝中新派大臣籌備變法事宜,推動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文教、軍事的改革,力圖挽救腐敗的清王朝,史稱「戊戌維新」。其後因遭到慈禧太后派的阻擾,加上變法本身存在諸多弊端,最終變法僅存了一百多天(又稱「百日維新」)。戊戌維新中領頭的除了戊戌六君子: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與康廣仁外,最著名的莫過於康有為和梁啟超兩師徒,雖然二人皆為晚清時期的改革先導者,但史學家對二人的評價卻截然不同,康有為作為梁啟超、譚嗣同、林旭等人的老師,又參與了公車上書,維新時期幕後主持推動了多項改革措施,其美名理應比後世傳頌,但是經過專家的考證後,康有為的正面形象徹底倒塌,下文將詳細釋論其形象崩壞之原因。

其一,經專家考究後發現康有為自我粉飾、掩蓋真相,其自述更是誇大成分甚濃,可信性備受質疑。戊戌六君子被斬於菜市口奠定了戊戌維新的結局,康有為被逼逃亡到海外避難,先後經由吳淞、香港逃亡日本,期間他多次演講,並將其經歷輯錄成《我史》一書,後世多無條件根據並採用這些紀錄,但經過專家比對、印證後發現,康有為的自述未能反映歷史全貌。首先,著名的公車上書一事中,廣東舉人的兩份簽名呈文中皆沒有康有為的名字,而且兩份呈文根本沒有上遞,可見康有為的《上清帝第二書》根本不是當時寫的,更不可能被光緒皇帝看到。第二,光緒皇帝於頤和園召見康有為是真有其事,但據考證,康有為自述中「召見時間超過兩個多小時」的情況並不屬實,有扭曲事實、誇大其詞之嫌,恰巧與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茅海建教授在《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鑑注》中「大量作偽」的評論不謀而合。第三,康有為以一張合成而來的光緒皇帝合照到處大肆宣傳,偽造被光緒器重的假象,為自己籌得大量洗費,據考究,相片中君臣並列站着的情況根本不可能發生,可見相片的可信性甚低。因為多年來學者都以康有為單方面的陳述作基礎來認識戊戌維新的歷史,相信並採用他為自己建立的「正面形象」,但經過史學家多年來的研究,終於回復了百日維新時的部份原貌,更令康有為而扭曲事實、編造謊言的方法而營造的正面形象徹底倒塌。

其次,康有為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為中國改革路上的反面教材。以戊戌六君子、梁啟超和康有為領頭的維新派提倡西化、已全面改革的方法為腐敗的滿清王朝力挽狂瀾。維新思想涵蓋了民主、人權和自由等不同的西方想法,但康有為的部份個人主張卻與維新思想背道而馳,例如他根本不支持立憲法、設立國會等主將,反之,他在呈獻給光緒的《日本變政考》中表明自己提倡君主專制,更在逃亡至海外時組織「保皇黨」,可見他支持的「改革」、「維新」只是葉公好龍,口是心非。另外,全面西化當中包括一夫一妻制度,但康有為自己卻妻妾成群,康有為一生共有六位太太,除了髮妻以外還有五位姨太,當中包括美國華僑和日本人,故被形容為「四處留情的花花公子之流」,自己標榜一套,背地裡卻又是一套的偽君子。

康有為自我建立的「正面形象」於古今中外被相信並採用多年,最終被戊戌維新後一百多年的史學家揭露事實真相,最諷刺的是康有為形象崩壞一事正好成為他自己提倡的疑古思想的最佳例子,可見部份歷史不能盡信,有需要被釋古並重寫,此有賴史學家的秉持求真的精神,進一步發掘和研究。

顧善行 德望學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