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北京天津研習之旅的主題是戊戌變法,我們到訪了多不勝數而又有歷史韻味的地方,這些地方以及導師們所講述的內容我深深勾起了我對戊戌變法的興趣,我的腦中浮起了不少想法。而當中我最想探索的問題便是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成功前因後果的關係。在此次旅程中,我們到訪不少地方都有着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足印,例如廣東會館、利順德大酒店等等,這一點一點都引發起我對這個題目的興趣。
在這篇感想中,我希望深入探究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成功這千絲萬縷的關係,我認為第一步首先是要清楚了解戊戌變法的背景。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朝開始迎合世界列強,但不停被各列強欺負,加上在這封建制度下,國民一窮二白。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迫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分子醒覺到國家必須要改革以自強。在戊戌變法之前,清政府已曾推行洋務運動以改革救國,希望能夠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方式,改良生產技術,其實其性質及目的與戊戌變法相似。當時全國各地先後引入了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及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最大規模便是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海軍-北洋水師。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給於日本,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簽定了不平等馬關條約,割讓了臺灣及澎湖列島,賠款二萬萬三仟萬兩白銀即二億三仟萬兩白銀。以上証明了洋務運動未能根本地改變封建清朝落後的境況,並以失敗告終。於是社會上湧現出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就是因為滿清政府不斷的積弱,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才不絕上書期望政府改革,能起死回生,才能煥發新的活力。
戊戌變法不但是一場政治改革運動,而且還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以及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戊戌變法的內容涉及多個領域,其中包括政治領域、文化教育領域、經濟建設等領域。在教育改革方面,維新派主張修建西式學堂,並鼓勵私人開辦學堂。從變法的內容來看,無論是政治改革措施,還是經濟發展手段,都體現了濃厚的資本主義特色,希望仿效外國的政制。總括而言,推行戊戌變法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國家。因為清朝政府懦弱無能,在各方面的失敗和積弱令朝臣開始意識到政府需要進行改革才能自強,才能保護國家。
至於其失敗原因大概是因為守舊派勢力強大,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主張改革的光緒皇帝手中,而是以西太后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維新派只有少數幾個人,沒有實權。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專講西學」,但是,當她感到變法觸及到她自己的權力和清廷王公貴族的利益時,就動手遏制、鎮壓。而維新派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的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以導致最終失敗。
那到底戊戌變法與辛亥革命成功有什麼因果關係呢?了解其背景和目的就能深入瞭解其中關係。針對我這個題目,最重要的關係便是使國人了解到清政府的統治已是無力回天,沒有人再寄望滿清政府其變法,明白其懦弱已是不能透過改革去改變,因此轉而趨向支持國父孫中山所主張推翻滿清的革命運動。再者,即使慈禧太后及部份守舊大臣都明白改革的重要,但國人被戊戌維新的失敗而感到徹底失望,明白不徹底推翻腐敗的滿清皇朝,中國是無法變革自強的,這令越來越多人加入國父孫中山先生為首的國民革命派,而孫中山先生等人明白只有推翻清朝才能救國,因而被此激勵,最終才能成功推翻清朝,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的國家-中華民國。辛亥革命目的已不只是改革,而是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制的全國性革命。自1911年夜武昌起義爆發開始,至1912年清宣統帝下詔退位為止。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始自2000年前秦朝時期的帝制,開啟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國人思想,不僅粉碎此前立憲派實行君主立憲的努力,而且對此後中國憲政與法治發展、中央與地方政治關係、國內各民族間關係等有重要的影響。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推動了近代中國民主歷程的發展。縱觀戊戌變法及辛亥革命成功的目的和背景,首先在目的方面,其實變法與革命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推行者及支持者都是懷着愛國的心,希望拯救國家。而兩者的背景亦是源自於清朝政府的孺弱無能,只是變法主要因為封建王朝既得利益者的反對而未能成功。這種情況反而加速了辛亥革命事業的推行,最後成為革命成功的因素之一。以上種種可見戊戌變法的重要性及其與辛亥革命成功的關連。
以上為我經過是次遊學團之後對戊戌變法及辛亥革命成功關連的感想。最後非常榮幸這次能夠參加這意義重大的遊學團,除了大開眼界及增廣見聞外,我亦深深明白到學習歷史的重要性,亦加深了我對學習歷史的熱誠。十分感激所有導師對我們的循循善誘,亦非常高興認識到一班志同道合的同學。在未來我一定會繼續努力學習,更認真研讀不同的中國歷史,把這次難忘的經歷緊緊記在腦中以激勵自己繼續學習歷史的一胸熱誠。
黃煒堯 聖公會莫壽增會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