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兩勢與變化推動》

《中外兩勢與變化推動》

於清朝期間,中國和外國進行了無數的戰役,簽訂許多不平等的條約,令中國飽受屈辱,喪失自主權及經濟權,國人不甘被欺壓,紛紛提倡變化,而戊戌變化亦是其中之一,中外兩勢對變法的影響尤其重要,以下將從其對推行變化的原因,變法的結果同對後世的影響加以釋論。

這次我們交流團的主題以戊戌變法為主,當中參觀了很多和這方面有關的歷史遺蹟:梁啟超飲冰室、故宮,沙灘紅樓等等。在天津博物館看到一個展覽展示當時各國在天津設立的租界,令我深有體會。當時外國勢力強,於天津設立勢力範圍,加上甲午戰爭戰敗,證明洋務運動的失敗,突出清政府無能,中國淪為半個殖民地,國人期望有更全面的改革,不是只著重於經濟、軍事,還要包括 政治、制度、社會、教育。同一時間,因洋人與中國內居住,大量西方學說傳入,加深各國對西方的認識,啟法及推動為新思想,變法維新成為社會新思潮,康有為、梁啟超發起『公車上書』。當時光緒決心不做亡國君主,對於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感到不滿,因此想藉支持變法確立威信,奪回君權。變法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清朝長期積弱,國人有識之士不甘於此,以及外國思潮推動所引致。

變法得到光緒下詔明定,並提拔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人士共同策劃, 但是是此變法只維持了103天。主要原因是因為改革派和保守派勢力懸殊、推行進度太快、不獲慈禧、士人、官員等支持人。慈禧擔心新政會影響本人及其親信的權力和地位,加上自身對西方事物又並不理解,有一次工人在測試火車,因未能掌控壓力,而導致火車頭爆炸,慈禧聽到這消息後,即下令以驢拉火車。這是她對於西方、科技文化抱有疑惑,再加上朝中守舊派官員『以祖宗之法不可廢』為由,兩者結合令慈禧反對變法進行。除此之外,政策中廢除八股文引起士人不滿,當時讀書人以考試作為升官的途徑,這政策無以斷絕了他們的功名,與此同時變法的內容範圍包含廣闊、實行時間又短,朝令夕改的政命令人民難以適從。清朝朝堂上內部的明爭暗鬥和朝令夕改的政令都是促成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

雖然戊戌變法進行了百日多便夭折,為首的「戊戌六君子」亦於菜市口刑場被斬首示眾,但這卻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英、日兩國拒絕交還康有為、梁啟超,令到慈禧憎恨洋人,遂支持義和團進行排外活動,引起外國勢力報復, 損失大量珍貴文物。同一時間,在改革進行期間,大量西方學說湧入,變法救國的思想深入民間,在當時嘅思想解具有啟蒙作用,國人由過往不敢議論時政,轉移到處公開議論、宣傳西方民權、進化等學說,為日後革命思想的傳播奠定基礎。更甚的是,變法推動了國家的經濟,促使清廷首次明令承認民
族資本企業的合法性,給予這些企業支持和保護,為日後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變法為中國自身的文化和經濟奠定基礎,促成中西文化融合,對中國往後發展有很大影響。

張溢禧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信義中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