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變法歷史中看改革精神》

《從變法歷史中看改革精神》

回憶起是次的北京天津交流團行程,從所到的地方到所感受到的體會,可謂是豐富至極,獲益良多。話雖如此,是次行程中衝擊最大,而令我思考得最深的,是中國晚清時期到近代的變法歷史。中國晚清時期開始的變法與以往古時的變法不同,可以大膽地說,從先秦時期到唐宋元明的種種變法改革歷史中都不見得有一種比中國近代改革更宏觀的國際視野,大部分的改革與變法都是針對亞洲區內的局勢,未有真正因為與其他文明接觸而產生決心的應對。正是看見中國近代改革在歷史中的獨特性,而且看見這種改革有種振奮人心的趨勢,因而從這宏觀歷史中抽離到思考出個人的立身處世態度,別有一番感悟。

先說說一些基本的歷史背景,為什麼晚清需要改革?換句話說,當時晚清時期到底是甚麼促成了國人的「強國」(或「救國」)思想?簡單而言是「和西方文明的接觸」。洋務運動就是在滿清被英法聯軍打敗後才被促成的。再看看是次交流團的行程中參觀了的東交民巷,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後陸續各國公使館均選擇東交民巷一帶作為館址。義和團之亂爆發,因為這裡是洋人大多出現的地方而自然成為了被攻擊的重點,最後引致八國聯軍。最後也就促成了國人的「救國」思想以及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失敗後滿清也因日俄戰爭實行立憲活動,最終立憲活動的失敗激起了國人對清政府的不滿促成辛亥革命。

其實,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從晚清立憲到辛亥革命,在這段環環相扣的歷史中我們不難看見一種邏輯︰國弱被列國欺凌則改革,政府無心改革則推翻。當然,我們可以用一種悲觀的角度看待這一段歷史︰洋務運動後北洋水師依舊被打敗;戊戌變法因觸犯當既得利益者而胎死腹中;晚清立憲「皇族內閣」敷衍了事;人民感到絕望而群起謀反;近代改革真乃一團糟!不過,樂觀地看,其實近代改革這一條道路是從不停止的,反而是節節高升力求進步。洋務運動是一種在經濟和軍事上的改革,硬件上的進步;戊戌變法是深化多個層面 (包括經濟、教育、軍事、政治及官僚制度等) 改革的先驅,第一下槍聲;晚清立憲是清政府了解政制改革君主立憲重要性的第一步;辛亥革命也反映國人的愛國思想令他們不再忍氣吞聲,不再沉默,不再袖手旁觀,是一種訴諸行動的人民愛國思想解放!從硬件方面的改革到人民思想的改革,也不失為一大進程。

現在可以把書本合上,再將上文的種種個人意見拋開。細味一想,除了在學習變法歷史的種種改革成功失敗原因,或改革前後的不同歷史邏輯之外,我們還得到了甚麼?在我看來,是改革精神。根據歷史學家湯恩比所寫的《歷史研究》中,提出「挑戰與回應」理論,任何民族、文化、組織與運動均有面對挑戰,陷入危機的時候,便會採取行動回應挑戰。而回應挑戰的方式直接決定危機的處理,因而產生不同的後果。改革又可嘗不是一種面對挑戰到來的回應?然而,又是否只有國家這一個大單位會面臨挑戰?顯然不是,不要說是一個國家,就算是一個政府部門,一間公司,一個組織,甚至是每一個人,時時刻刻都面對著不同大小而無限的資訊,無限的困難,無限的挑戰。的確,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種「改革精神」︰擁抱學習,努力改變,自我增值。當一個問題放在眼前,舊有做法不可行時我們能否完全打破框框用另一種方法?看見他人在某範疇表現得不俗時我們又有沒有勇氣放下那心中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思想向他人學習交流?這就是所謂的「改革精神」。

個人的「改革」與歷史中的「變法」都是一個永不停止,永不回頭的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階梯。走在人生路上必然是風雨不息,困難重重。然而在這路上是有階梯相伴拾級而上進步不斷,抑或是路上亳無支撐一片泥濘,這就是自己的選擇。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