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維新促進中西文化融合及外來文化湧入的利弊》

《洋務維新促進中西文化融合及外來文化湧入的利弊》

中國經歷兩次的鴉片戰爭失敗后,發覺到西方軍事科技的先進,明白要自强才能改變中國的落後,故推行洋務運動。而其後康有爲又提出維新運動,但衹維持了103天。這一系列的改革都會令當時的社會文化產生不同轉變 。

建築特色: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天津被迫開埠,從而令到外國租界相繼設立。西方國家雖占領中國部分地區,但也令當時的中國融入了不同的文化,風格不單衹有方式建築或體積龐大的中國式屋頂,例如帶有英式平房風格的利順德大飯店。這次的交流團中,有幸入住天津利順德大飯店。經賈先生的講解,得知它建立的1863年(清朝同治二年)距離現今已有155年的歷史,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外資大飯店,而這一間大飯店是英國傳教士殷森德建造。簡單來講,沒有外國租界在天津的成立,也沒有如今的利順德大飯店,而在這個酒店的老樓里更建了中國第一家酒店博物館。收藏著富有重大歷史價值的展品,如孫中山用過的銀餐具;末代皇后婉容,趙四小姐彈過的老鋼琴。

西方教育及中國鐵路: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教育,便有中國首批留美兒童,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便是其中之一。詹天佑在外留學時主修鐵路專業,他目睹西方科技的先進,瞭解到鐵路可以帶動經濟發展,意識到鐵路可以有助振興祖國,從而令到中國更爲發達。京張鐵路雖然不是中國的第一條鐵路,但它并非用外國資金和外國人建造,而是第一條由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鐵路。詹天佑更利用折返綫原理修築出Z字形鐵路,解決了地勢險要、坡度過大的問題。京張鐵路的成功建造,對民間有很大的激勵作用。改革令到許多建設事業從無到有,除了以上提及的鐵路外更引進了電綫和電報的創立等一系列科技,使中國逐漸邁入現代化。

如果沒有清朝時期的改革,又怎會有如今科技先進的中國?清朝時期皇帝拒絕與各國外交,從而引發强勁外敵的入侵。清朝面對外來的入侵時,選擇了改革,嘗試新的方式振興國家。當然,一個國家進行改革并有著外來文化的衝擊必定會存在利弊。

晚清維新運動提倡思想改革,刺激知識分子對中國文化、思想、文學的重新思考,從而開啓新文學運動。知識分子陳獨秀、胡適和魯迅等認爲文言文已不合適新時代,因此展開推行白話文。也正因爲如此,如今書寫都是使用白話文,并非深奧的文言文,讓更多人看懂書面文字,語言表達起來也更加流暢和容易。其次,清末進行的改革雖然最終都以失敗作終結,但同時也引進了西方民主思想以及翻譯西方的書籍。讓廣大民眾瞭解到更多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從而也爲之後的民主革命創下基礎,推倒了中國兩千年多年來的君主制度。

清朝的改革,引入的西方思想,令中國人接觸到了和中國傳統文化不一樣的民主思想及文化觀念。這會讓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流失,如三綱五常等思想都會慢慢被西方思想取而代之。過多外來文化的湧入,會令國人盲目的崇洋,使本有的傳統文化和民族思想失去其特性,也無法讓民衆對自身文化有凝聚力和優越感,這將會打擊民衆對國家的自信心。

總括而言,清朝的改革令中國吸納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也打破了中國就有的傳統封建思想,讓更多的民衆瞭解到西方民主思想。當然外來文化的湧入也存在著弊端,但每一樣事情都會有利弊,如何達致平衡就又是另一回事。

最後,十分感謝郭媛平女士對我們的贊助以及隨團的學術顧問丁新豹博士和每一位隨行的導師。爲我們悉心安排行程和詳細的講解所參觀的建築地點,瞭解到很多課本上無法得知的訊息,親身見聞到歷史課本上的圖片建築,這六日的行程令我受益匪淺。

黃慧均 聖公會聖匠中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