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能壓碎情懷不衰

文明能壓碎情懷不衰

「烏茲別克?在哪裡啊?」這是當我告訴親朋好友將會去烏茲別克考察後普遍的反應。每次我不厭其煩地向他們講解,同時亦自覺對這神秘地方真的孤陋寡聞,令我對這次旅程的期望更高。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我對這地的認識果真大大增加,更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雖然我修讀世史而非中史,行程前我詢問修讀中史的同學,發現課程中對絲綢之路或蒙古西征等有關中亞的歷史只是片面之詞,因此是次旅程的最大收穫定是對中亞歷史文化的認識。行程前我只因曾跳中亞地區的民族舞而認識他們的衣著、音樂、舞蹈等文化,但從未就此作深入了解。中亞歷史文化變化多端,如影響深遠的希臘文化、波斯文化等,在簡介會已令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唐朝冊封中亞細亞外族的「昭武九姓」,因為我的姓氏「何」正是「昭武九姓」之一啊!這次旅程總算是對自己的姓氏加深了解。

至於在行程裏關於中亞歷史的文物建築中,令我最深刻的是位於撒馬爾罕阿非拉希雅博物館的壁畫。壁畫展示了當時「昭武九姓」之首——康國的盛世,從中亦看出中國唐朝與外族良好的邦交。可是,博物館旁邊竟是遭成吉思汗滅城的舊撒馬爾罕城,盛世與破滅交錯格外諷刺,令我想起丁新豹博士於簡介會說過阿富汗本是最富中亞歷史文化氣息的地方,但那裡的文物大部分已被戰火蹂躪,加上撰寫見聞錄的前幾天四川地震令九寨溝的自然景觀被摧毀,更令我感嘆不僅愛需要及時,認識考察各地文物景色亦需要及時。「琉璃易碎彩雲散,世間好物不堅牢」,起初我認為烏茲別克不怎重視文物保護,因為在撒馬爾罕的比比哈農清真寺外表宏偉,裏面卻是日久失修的危樓,一陣強風吹起黃土更添頹敗感,令我不禁嘆息。後來經林灝老師「一言驚醒夢中人」,烏茲別克為蘇聯時期加盟共和國,只能依從蘇聯指示發展,故獨立後首要目標為重整經濟,我認為以一個獨立20多年的新興國家而言,烏茲別克可算是在文物保育方面頗積極。旅程上我們亦發現到不少正在進行考古和修復的遺跡,尤其是布哈拉古城區一帶,希望他朝我若有幸重回舊地,能夠欣賞更多新奇的古舊文物建築。

除了中亞文化,伊斯蘭教亦是我出發前希望加深了解的範疇,因為我的鄰居正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人,儘管我兒時經常拜訪他們,亦未曾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俗。其實除了伊斯蘭教,多個宗教亦曾在中亞歷史上活躍,例如拜火教、景教、東正教等,這些宗教仍保留不少建築,相映成趣,如在布哈拉古城區的一座揉合猶太教和拜火教的建築。現時一些國家因宗教產生衝突,結果生靈塗炭,令我對中亞人民在宗教及歷史文化方面的包容欣賞,亦對熱情的中亞人民增添一份喜愛。是次旅程關於伊斯蘭教的景點中,令我最深刻的是雷吉斯坦廣場,它由三家經學院組成,從外面觀看已覺宏偉,走進裏面更令我嘆為觀止,對稱的圓頂裝潢金碧輝煌,引人入勝,就像古埃及圖案「生命之花」。「生命之花」由多個圓圈組合而成,每一個「圓」都是生生不息的循環,每一點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我們因歷史結的「緣」隨著旅程結束,同時也是開始,開始為我們將來的路互勉。正如葉深銘老師所言,我們的目標各異,但愛歷史的心一致。歷史把民族的前世今生連結起來,也把來自不同學校的我們連結起來,不僅建立了同學間惺惺相惜的友情,更建立了師生間亦師亦友的感情。但願日後即使我們修讀的學系和從事的工作不同,仍會因共同喜愛的歷史和共同擁有的回憶走在一起。歷史背後的人文精神,正是我選修歷史的原因,也是我立志成為記者的本心。

何泳薇 順德聯誼總會譚伯羽中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