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初體驗之所感所想

中亞初體驗之所感所想

遠久之時,歐洲傳教士蓋群英曾經如此紀述絲綢之路:「寬而深的車轍分分合合,猶如江上的渦流。在這條路上,無數人走過了幾千年,形成了一條永不止息的生命之流......」今次非常幸運地能夠參與由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舉辦的中亞團,讓我可以能夠年紀輕輕就擴闊眼界,踏上這一條生命之流的心臟地帶及古時的文化交滙中心—哈薩克及烏茲別克。

能夠踏上這次旅程,是我從來沒有預想過的。烏茲別克和哈薩克對我來說都是一個陌生的地方,絕對不是我們香港人首選去旅遊的地點,更加是聞所未聞,但今次的旅程卻令我獲益良多。

我是修讀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學生,以往在文憑試的框架下,對歷史事件毫無關心,只知道要把課本內容都背下,卻忘記課本上所寫的內容都是真實存在,真實發生。在這趟旅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們第一日參觀的哈薩克潘菲洛夫公園,這個公園是為了紀念二戰時期衛國戰爭中潘菲洛夫犧牲的28名勇士而建立的,以往當我在課堂上學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我只會覺得這只是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但在參觀這一個公園時,這我才驚覺戰爭的殘酷。在那裡,感受到的是哈薩克人對戰爭的憎恨,在這之前我應該不會明白戰爭意味着什麼,到了那裡看見雕像們惆悵,無力,失落的面容我才明白,戰爭意味著無數的生命會逝去,更有無數的家庭被弄得支離破碎。這除了令我反思究竟戰爭的意義是什麼外,更提醒我要正視歷史,除了要感激自己不是出身於峰火之地,不必經歷戰火和與親人離別外,更不要再讓同樣的悲劇發生在我們這個世代。

除了在此行增長了有關歷史的知識外,我還感受到當地濃厚的人情味。在農民市場內,商人們看見我們跟他們完全不一樣的面孔時,第一時間不是向我們推銷食物,而是問我們從哪裡來。用生疏的英語跟我們溝通,跟我們拍照,拍完照更不忘在你面頰印上兩個吻,看來烏茲別克人跟當地的氣候一樣熱情呢!回想以往的幾百年前,胡漢兩族曾經常互相侵略,水火不容。但這一切也變成了歷史,如今我們無分種族,打成一片,令我感概時代的變遷。同時這也令我反思如今香港人對待遊客的態度,當我們看見遊客時,我們會不會像烏茲別克人一樣面帶笑容地歡迎別人來到我們的城市呢?我們自稱自己為「國際大都會」,但當有遊客時,我們卻冷漠的對待他們。烏茲別克雖然不比香港繁榮,但卻比我們更懂得接待遊客,更懂得好客之道。

在香港,很多人都覺得修讀歷史,是一個非常不明智的選擇。因為香港只着重金融發展,在這個彈丸之地,眾人只顧眼前和未來,卻忘記現在和未來都是建基於過去,建基於歷史。正如唐太宗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原本在文憑試課程中,因為每天只有背誦史料,而逐漸磨滅了以往對歷史的熱情,但經過今次的文化探索之旅後,我明白到讀歷史,意味着傳承一種文化,中華文化已經有五千多年歷史,但若沒有任何人去延續,研究,探討它,我們的文化會不會變成粟特人一樣,在世界消失得無影無蹤?這趟旅程重新燃起我對讀歷史的熱情,歷史,學的是人跟時間的關係。透過了解過去的歷史,知道自己現在在時間軸上的定位,我們知道自己的定位在哪,才能從這個定位再走向未來。

在最後,我想藉這一篇文章感謝郭媛平女士,因為有妳慷慨的贊助,出身小康之家的我才能負擔得到旅費,踏上這一個未知的旅程,獲得一個此生難忘的回憶。除了很感激有郭媛平女士的贊助外,更要感謝各位老師在沿途上的照顧,還記得我在烏茲別克入境時弄錯了文件,幸好有老師的提點,我才能安然無恙地回到香港,也讓我上了一堂寶貴的課。沿途上老師除了向我們解說歷史外,更解答了很多我們對歷史甚至現代發展的問題。這趟絲路之行,實在不枉此行,以往無數人踏過的生命之流,如今,我也踏上了。

鄺天海 真道書院中四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