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前人昔日之倡導,決沒有今天的成就。小至共產主義的興起,大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建立,均始於五四運動。一百年前的這場運動可謂中國近代史上影響最深的一場運動,它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分水嶺,五四前是資産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五四後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同時也是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點。
正所謂「弱國無外交」,自清中葉始,對外戰爭便接連戰敗的中國,與列強簽下了多條不平等條約,可謂一個百年積弱的國家,故儘管中國在一戰中派出了華工助協約國進行後勤勞動工作如掘戰壕等,使其盟國不用浪費軍力,能專心打仗,可謂貢獻良多,但最終雖能以戰勝國身份參與巴黎和會,可是卻未能滿足當時中國上上下下的希望:在和會上爭取廢除自清而簽下的種種不平等條約以及爭取中國的主權,列強在和會上選擇偏坦日本,讓其繼承德國在中國青島的權益,由此可見中國的外交失敗。巴黎和會失敗的消息傳到中國後,舉國憤怒,遂爆發了五四運動。當時「忍無可忍,孰不可忍」的青年自發起來抗爭,以「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為五四運動的主要口號,外則旨在爭取中國喪失了的青島主權,內則希望罷免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的職務。一場愛國運動自此而起,這場運動所受重視的,不僅僅是口號中的訊息,其產物之影響,更甚於時人所爭取的。
這次旅程,我們有幸在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大紅樓,親眼一睹當年影響不少共產黨員領導層(如毛澤東)的《新青年》實體,也認識到它對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橋樑的作用。原名《青年雜誌》的五四運動的產物之一──《新青年》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反映了當時之思想的開放,推翻了舊中國的封建文化,推動了中國實現由科技到教育到文藝、再到傳媒等的現代化的重大改革,可謂重要的歷史進程,並為其他方面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崇尚科學(賽先生),提倡創新思想是《新青年》的重要創刊理念之一。
除了《新青年》在這醞釀着濃厚的歷史氣息,紅樓也是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聖地和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發祥地。據記載,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成員也常活動於此,中國的命運和走向,看來與她息息相關。
凡爾賽宮:一個在雕樑繡柱,桂殿蘭宮的宮殿背後,隱藏着中國被侮辱的歷史──巴黎和會的失敗。列強對日本的偏幫,對中國的欺壓的歷史,與一向倡議「要確保受壓迫國家的權益,追求公理與正義」的美國總統威爾遜之主張不是背道而馳嗎?時至今日,這個對中國人的屈辱,彷佛已隨着時間流逝,被世人所遺忘。今天前往參觀之中國人,有多少個是懷着沉重的心情前往?恐怕絕大部分的人都抱着欣賞金碧輝煌宮殿的心情前往,參觀的意義,也就失卻了。
或許,絕多數人對華工的認識就僅僅是中國在一戰中派其出洋,然後中國得以戰勝國身份參與巴黎和會。雖然華工非士兵,可他們要忍受危險繁重的工作和微薄的薪酬,以及來自英法軍隊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視,即使如此,他們仍賣力為協約國貢獻,只可惜,當中有的人到最後就只能留下一串數字編號或者一個手印,彷佛乃歷史長河的一顆微塵,微不足道。而中國在和會上的不被列強尊重,彷佛就是對他們貢獻的一種否定……時至今日,不少人會把這十四萬英勇的華工遺忘,甚至從未聽説過在遠方的歐洲,有一座屬於他們的華工墳場。若無親身到過該地,也不算是了解這段過去,至少,你未曾感受過那種莊嚴,那種沉默的哀嚎……
五四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之一魯迅先生曾説過「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實際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是次北京巴黎雙城之旅,正正完全地體現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朱學妍 保良局董玉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