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戰華工致敬

向一戰華工致敬

當提到五四運動,你會想起什麼呢?是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是火燒趙家樓?還是陳獨秀、蔡元培等知識分子?在是次考察團之前,我也會像大部分人一樣首先想起五四運動的過程;但回來後,回答相同的問題,我卻會想起一戰華工。

中國勞工軍團(Chinese Labour Corps),即一戰華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協約國幫忙提供後勤工作的中國人。一戰華工計劃是由北洋政府的梁士詒提出,因為當時日本以協約國名義參加一戰,以攻打德國為名攻佔當時被德國租借的山東,如果中國派兵攻打日本,奪回山東,先不說軍事實力在日本之下,攻打日本即間接與英國、法國等協約國國家為敵;但以中國當時的軍事實力又難以派兵參戰,所以梁士詒便想出以工代勞的一戰華工計劃。中國派遣14萬華工到歐洲,為協約國提供後勤服務,如修築戰壕、道路、橋樑等,更有部分華工要修理軍用車輛、維護火炮等。可見,一戰華工到了歐洲、到了一戰戰場後的生活既艱苦又困難。

1 2

一戰華工的存在,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轉捩點。中國由清末與英國打鴉片戰爭開始,不論是與日本,還是與英、法等國有戰爭,都是輸家,而且被迫簽下許多不平等條約,列強把中國迫到有名無實的局面;但一戰華工讓中國以勝利國身份出席巴黎和會,並廢除戰敗國德國和奧地利在中國的外交權。一戰華工計劃可謂扭轉了中國「常敗」的局面,也為中國日後廢除不平等條約開啟了先河,更令中國外交部有機會在巴黎和會上爭取奪回山東,從而衍生出五四運動。因此,一戰華工計劃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轉捩點,但正如陳三井所說一戰華工是「功成而無聞,身死而名毀」,現今大部分人都忘記或不知道一戰華工的存在以及他們的艱辛。

中國勞工軍團來歐洲時,需要面對文化差異、種族歧視等問題。以飲食文化為例,中國人喜歡吃米飯、粉麵等重澱粉質的食物為主食,但歐洲人大多吃麵包、土豆、肉等食物為主食,華工因在歐洲吃到較少澱粉質的食物,所以經常覺得吃不飽,可見中西的飲食文化有差異。然而,英國為解決華工吃不飽的問題,為華工提供了米麵給華工,問題也迎刃而解。又以語言問題為例,中國人說的是中文,而歐洲說的是英文、法文等,學歷較低的華工聽不懂歐洲的語言,而歐洲士兵也不會說中文,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華工與士兵便容易發生衝突。曾經多次有英國士兵下達命令給華工,在最後說了聲「Go!」,華工以為英國士兵是罵他們「狗!」,而引起了衝突。除了文化差異外,種族歧視的問題在歐洲也是非常嚴重。華工的工資每天只有一至三法郎,比英軍收入最低的士兵還要低,而且大部分華工都是被當作苦力對待,也受了不少的不公平待遇。所以,華工不但要為英軍、法軍提供後勤支援,還要適應文化差異、語言不通、種族歧視等環境,生活相當艱辛。

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都被人們牢牢地記着,但一戰華工在背後的默默耕耘卻鮮有人記得。是次考察團參觀了法國的諾萊特華工墓地,不僅讓我知道了一戰華工的存在和貢獻,也令我感觸很大。看墓碑上刻華工的名字和勇往直前、流芳百世等字詞,再想起華工的貢獻,那一刻我知道一戰華工們雖學歷不高,但每一個都值得我們尊敬。他們的貢獻應該被更多人記得,永留青史。

最後,在此感謝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國史教育中心(香港)和明㬢公益基金會舉辦是次的考察團,也感謝隨團的各位教授和老師在考察團中照顧我們、分享不少歷史知識給我們。在考察團中,我學習了課本以外的知識,體驗了不同的文化,更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再次感謝各方舉辦是次考察團,給我這次大開眼界的機會。

1 1

唐鈺婷 德雅中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