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百世的陌生人

流芳百世的陌生人

 

 

11月11日之於你有甚麼意義呢?

當全球華人在每年的11月11日紛紛拿着手機、電腦登入各個網上購物平台慶祝「光棍節」、「雙十一節」瘋狂購物的時候,歐洲各國教堂卻響起悼念一、二戰死難者的鐘聲;在世界各地的和平紀念廣場更不乏民眾獻上一個又一個象徵記念一戰中捐軀的軍人和平民的虞美人花環。100年過去,從各國皇室、政府、人民歷年間在這天從不間斷的悼念活動中,清楚反映了不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對於這個日子的重視,對這段為人類帶來毀滅性破壞的歷史不敢忘懷、刻骨銘心。反觀在遠東的一個戰勝國──「中國」的人民普遍對這個別具歷史意義的日子有不一樣的詮釋。在每年11月11日「百度熱搜」排行榜的排名中有關「購物」的關鍵詞佔大多數,而非「停戰紀念、和平」。人們對一戰歷史的重視程度,大概也能在這種現象中可見一斑。究竟這天對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進程,及其登上國際舞台道路的步伐有何意義?

11月11日是一個在歷史上不可忘記的日子──「停戰紀念日」,又稱為「和平紀念日」。在1918年11月11日11時11分,德國新共和政府向以英法日俄美組成的「協約國」投降並簽訂停戰協定,藉此宣告這為期超過50個月的世界大戰的結束。雖然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期(1917年8月14日)才加入協約國,及後正式向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宣戰,參戰後更沒有派遣一兵一卒到戰線;但中國早於1916年起便向歐洲輸出華工,為協約國軍隊提供後勤支援,如修戰壕、築橋樑、清地雷、建道路等(卜永堅,2019)。儘管他們並非擔當著前線援軍的角色,但是在戰時以勞工的身份挖戰壕、運軍火到前線,在戰後打掃戰場、排雷等均是具生命危險的苦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一戰結束百周年講話中更指這「戰爭中有近15萬中國勞工離鄉別井前往歐洲,為恢復和平和戰後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2萬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BBC中文,2018)。這些華工的犧牲成功為中國爭取以戰勝國姿態參與巴黎和會的籌碼,讓中國代表如陸徵祥、顧維鈞等人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色的外交辯才,盡力為中國爭取權益。巴黎和約的結果對於推動五四運動出現的關係更是千絲萬縷,對愛國主義和人民政治覺醒的激發更是功不可沒,為推動建設新中國的進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石。然而,史書卻輕描淡寫這群默默付出、為國犧牲的華工的功勞。回顧歷年來關於一戰、巴黎和約和五四運動的各種文獻、研究、教科書等,那1700人留法勤工儉學的事蹟似乎成為譜寫這段歷史的主軸,然而又有多少人會著墨記載這段15萬華工對國家的貢獻和價值呢。這段被世人遺忘、輕視的歷史彷彿無聲地回應了陳三井先生(1986)對於歐戰華工一生的總結「功成而無聞,身死而名毀」。

是次北京巴黎雙城之旅有幸拜訪歐洲其中一個一戰華工墓地──諾萊特華工墓地,有884名華工的英靈永存於斯。當中的墓碑文主要有四種:「流芳百世」、「雖死猶生」、「勇往直前」、「鞠躬盡瘁」。據法國齊魯文化協會考證,這四種碑文是按華工死亡之因分類(社區文化發展中心,2018):

「流芳百世」,指因飛機轟炸、炮擊、打掃戰場觸雷死亡的華工。

「鞠躬盡瘁」,指因工作勞累而死亡的華工。

「雖死猶生」,指因生病而死亡的華工。

「勇往直前」,指在戰場上死亡的華工。

上述碑文不僅揭露了西線戰場上工作繁重、裝備有限、醫療不足,華工需赴前線抗敵的事實,而且彷彿形象化地展現了當時歐戰華工參戰時的苦況。在諾萊特華工墓地中,我發現刻以「流芳百世」碑文的墓碑佔大多數,然而在中國近代歷史長河中,這段塵封的歐戰華工史又有多少人關注,這群華工的價值和對國家的貢獻又有多少人記住、又能否達到「流芳百世」的祝願呢。

今年的雙十一,你會重新思考其中意義嗎?你會選擇繼續慶祝「雙十一瘋狂購物節」還是到中環皇后像和平紀念碑前參與悼念活動?

11月11日之於你又有何意義呢?

卓泳彤 香港理工大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