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不單是一場政治運動,更把人民對社會的關心推到高峰,所提倡的「賽先生」和「德先生」更貫徹之後的思想發展。追求自由、科學、民主,是五四運動帶來的珍貴精神,流傳下來且發揚光大,影響至今。那究竟五四運動的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此次五四百周年北京巴黎之旅,在各位教授和隨團老師的帶領下走訪了與五四運動有關的地點,包括簽署巴黎和約的凡爾賽宮和一戰華工墳場等等,清楚了解五四運動與一戰後糾紛之間的關係。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五四運動的起點──北大紅樓。
北大紅樓,豎立於沙灘北街,通體用紅磚建成,也就是它名字的由來。而這座大樓正正就是當年的新文化運動中心、五四運動的起源地和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傳播基地。歷經百年滄桑的它不僅是一座古老建築那麼簡單,也是一個充滿意義的「課室」。100年前,在內憂外患的刺激下,一場政治運動在這裏應運而生。而說起北大紅樓,不得不提一位對五四運動的成功有重要貢獻的大人物。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起一直秉持「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思想,改造當時思想保守的北大。他廣開學術研究,鼓勵師生學術爭鳴,推動思想自由之風氣。讓北大得以培育出一批有真才實學的學生,人才輩出,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他亦邀請後來的中國共產黨創立人陳獨秀和李大釗分別作為文科科長及圖書館主任,魯迅和胡適等等對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到北大任教,對五四運動的組織和進行有莫大貢獻。蔡元培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贊成文學革命,反對封建復古主義,倡導以「科學」和「民主」為內容的新思潮。蔡元培主持北大的幾年裏,讓北大成為現代學府,轉移守舊風氣,對開啟民治也作出很大貢獻,使得五四精神得以廣泛傳播。
除辦公室外,許多許多進步報刊亦在紅樓印刷、出版,如新潮社、國民雜誌社、北大哲學研究會、北大新聞研究會。紅樓由此成為倡導「民主」、「科學」的新文化運動的策源地。紅樓一層最裏面的房間,掛著紙筆、標語、旗幟,彷彿還能看到五四前夕學生們匆忙準備的情景。而五四當天早晨,一班學生帶著理想和希望從這裏出發,正式將五四精神傳播開去。
從一班年輕有識之士聚集於紅樓,到中國國內一場浩大的政治運動、社會運動、文化運動,甚至影響全世界對中國的看法,這是當年誰都沒想到的。紅樓衍生出近代中國幾件重大歷史事件: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而這些運動則令中國走上一條分岔路──西方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讓一開始向西方科學自由學習轉變為向蘇俄學習,走上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這兩個思想的代表人物:從頭到尾守著西方思想的胡適,和從西方轉變到蘇俄共產主義的陳獨秀。新文化運動後期,陳獨秀與胡適政治和思想上的分歧日漸凸顯。他們都是從紅樓走出去的,有著共同目標最終卻在不同的思想道路上漸行漸遠,走上分岔路,就如中國後來的發展一般。
陳獨秀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新文化運動的開啟,以及後來共產黨的創建,陳皆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五四運動中知識分子吸收了西方思想,加上運動中反帝國主義讓陳獨秀關注到社會主義。雖然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還不算是透徹,可是蘇俄政府的善意政策及對馬克思主義的推崇,陳開始轉為支持,設計黨綱,宣傳共產主義理論,與蘇俄建立聯繫,在各地組織起共產黨小組,而紅樓就是他與李大釗共組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的地方。
百年前在紅樓裏共事的一班年輕教師,他們不僅把知識帶給學生,更把自由思考、民主科學帶給他們,讓每一位從紅樓走出去的學生帶到全國各地,將新文化運動推上巔峰,改變中國幾千年來的那套思想文化。而五四運動的成功,更證明年輕人的影響力是如此大,足以改變當時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看法。而共產主義的崛起,則是一個重大的轉捩點,是新中國的開始。
年輕的學生走出校門,舉橫幅喊口號,向當權者發出宣言和公開信。各地學生踴躍聯動,工人與知識分子也加入或聲援,席捲全國,這是當年五四運動的情形。這場運動終在中國代表團於巴黎和會上拒絕簽字中取得成功,告一段落。
如你所見,其實年輕人也是有主宰一個國家發展和改變世界對自己國家看法的力量。在旅程中,香港的發展動向也是我所關心的。今日和當年走上街頭的都是一班年輕人,他們得到各方支持,也受到反對,可最終卻能成功爭取到看似不切實際的成功,影嚮局勢發展。我們雖然不知道結果是正面還是負面,但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我認為年輕人是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時至今日為何人們仍要記念這場百年前的政治運動?因為運動雖結束,可這份五四精神,即是人民對於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尚未結束。它所提出的目標還未達到,自由、民主、人道、科學,是不能停下腳步的,而是要不斷追求,才會進步,這是一份永遠不會完結的事業。而我們能做的是不忘這份精神,保留並繼承下去。這份工作需要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而責任落在了年輕人的身上,我們應該努力保持,卻不要讓腦袋停下來,應該思考怎麼做得更好。
今天,紅樓靜靜地矗立在街市和四合院間,象徵著它盛載著的這份精神依然保留,並等待著人們重新走近,繼承這份精神。
沙田循道衛理中學 葉鎧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