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like 蘇東坡系列 蘇軾與王安石之一:相遇

Unlike 蘇東坡系列 蘇軾與王安石之一:相遇

你,討厭蘇東坡嗎?

如果,蘇東坡有他的FB(Meta)或 IG 的話,你會是follower嗎?你會每天也瀏覽嗎?你會每一個post都like 嗎?Like 蘇東坡網頁的人固然之多,unlike 的人也一定不少。單單是政敵就已是一個可觀的數目了。

本來,上至太后宰相,下至小官獄卒,都深受蘇東坡的魅力感染,願意為他說項冒險[1]。這種魅力更延續身後,每一個時代也有他的鐵粉為他作出各式各樣的辯護,好讓他們的偶像能無玷無垢地呈現於當世之中。文藝小說常說:「喜歡一個人不需要任何理由,而討厭一個人卻可以有千百個原因」。蘇東坡又怎會只是知心滿天下,讎敵得幾人呢!

例如,引發烏臺詩案的舒亶、何正臣和李定等人[2],固然是十分憎恨蘇東坡的;就是曾經是好朋友,後來把他貶到海南島去的章惇,對他也是恨之入骨。儘管這些人都曾經在政壇中翻雲覆雨過,他們仍未配做蘇東坡的頭號政敵。這位置,應該留給王安石 [3]

(一)蘇東坡與王安石的相遇

蘇軾與王安石的第一次相遇,不會遲於嘉祐二年(1057),地點是汴京[4]

王安石(1021-1086)是一個充滿爭議性的歷史人物。他主持的熙寧變法有功亦有過,可惜往往是有功乃神宗之功,有過乃王安石之過 [5]。尤其是當趙宋皇朝失去了半壁江山之後,輿論要找個替罪羔羊,王安石的名字就變成國破家亡的代名詞了 [6]。這對王安石是很不公平的。就算他的鴻圖大計不是十全十美,他一心一意地為國運着想,是無容質疑的。壞就壞在他的個人性格,行事作風。這亦是蘇王二人的主要矛盾,再加上宋朝獨特的士大夫文化和政治生態,爆發衝突便在所難免了。

王安石比蘇軾年長16歲,兩人不同之中有相似,分歧之中有一致。先從家庭背景說起。

蘇王二人的「家底」有很大分別。王安石的父親王益,仕途順遂,在不同地方任官過。年少的王安石跟隨着父親輾轉各地,耳濡目染官場的千姿百態,人間冷暖,這點是蘇軾所不及的。蘇軾的父親蘇洵,不止一次名落孫山,又喜歡「遊學」,家中生計靠着能幹的母親才可支撐,就是未至於像歐陽修那樣以荻畫字來學習,也不會生活得像王安石的那樣安穩。

蘇王二人都是天資敏悟,很早就受到賞識。王安石「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7],而蘇軾則「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博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8]。兩人都是剛過二十歲便一試中式,高中進士。只是,他們都不是甚麼狀元,榜眼。王安石是三甲不入,而蘇軾也只是「名列第四甲,賜進士出身」。到此為止,兩人的起跑線雖然有距離,但相差不遠。往後的日子,他們選擇了不同的方法來提高自己的聲望,但都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歐陽修。

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壇泰斗,王安石也有參加過他的文化沙龍,只是顯得並不熱衷。後來歐陽修提名他出任諫官,他以祖母年邁,家貧不支為理由,婉拒了歐陽修的好意。在這裏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在宋朝,提名別人出任官職是有「連坐」的法律責任的。若果被提名者出了甚麼差遲,提名人也得受罰;二、諫官的職位品祿不高,在大宋皇朝之中卻是舉足輕重的官員,連宰相也忌畏三分。更且,宋朝執政大臣之中,十之八九都是當過諫官的,正所謂先赴臺諫,後除宰執。由此可見歐陽修是多麼賞識王安石的。他這樣的不給歐陽修面子,没有令他老羞成怒,他反而為王安石找個清閒的職位,讓他好好照顧祖母。

王安石開拓政治前途的策略,是一個「推」字和一個「待」字。

可以申請升職時他推讓,中央邀請入朝時他推遲,名臣薦引高位時他推卻。一般人會覺得他是個書呆子,只懂勤勤奮奮工作,不懂人情世故。可是在宋代這個政治環境之中,他的這個策略又真的管用。他越推,名越大,越備受關注,朝中士大夫都對這個人產生了興趣,希望結識他。另外,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適合的時機和職位。事有凑巧,就在這一年當蘇軾一家趕回眉山奔喪時(蘇軾母親這年過世),王安石向仁宗皇帝上萬言書,陳述自己的改革大計,可惜未被接納。王安石可能已覺察到,仁宗不是可以有所期待的明君。他只好再等待。

這邊廂,蘇門三傑一夕間名滿京城,也是跟歐陽修為他們大力宣傳有關係的。

「當至和,嘉祐之間,(洵)與其二子軾、轍偕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得其所著書二十二篇獻諸朝。書既出,而公卿大夫爭傳之。其二子舉進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學稱於世。眉山在西南數千里外, 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9]。

歐陽修的一句:「老夫當避路,放他(蘇軾)出一頭地也」[10] 響徹京城,蘇軾更因了歐陽修的關係結識了韓琦,富弼等朝中重臣,成功打入了士大夫的核心圈子之中[11]。雖然蘇王二人都得到歐陽修的器重,但他們的反應就有天壤之別。

蘇軾對歐陽修始終是尊敬有嘉,「思翁無數年」,不止一次在詩詞中表達了這種感情 [12]。他和歐陽修更有姻親關係 [13]。另一方面,當歐陽修因反對變法,迫不得已退休時,有人勸神宗挽留他,神宗便詢問王安石的意見,王安石回答:「(歐陽修)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安用?」[14]

王安石是不是忘恩負義,刻薄寡恩?在他心目中可能覺得,自己從來没有受過歐陽修任何恩慰,不用報恩。相反,阻礙推行新政的人,都是危害國家的,去之可也。又,在他眼中,像蘇家父子這種奔走於名士之間的行為,是「趨炎附勢」。「君子做人不是這樣做的。君子不屑跟權貴們交結,自己有一套主張,直接去說服明君,然後改造世界」[15]。而就蘇家父子來看,王安石是「與人異趣」,「不近人情者」(蘇洵語)[16]

蘇軾和王安石最初的相遇不是十分愉快。那時候,也只不過是個人性格上的不同,矛盾是存在的,但不構成衝突。一旦牽涉到政治,就沒有這麼簡單了。

(待續)

注釋

[1] 曹太皇太后(仁宗皇后),在烏臺詩案中為蘇軾求情;高太皇太后(英宗皇后)在元祐時期力挺蘇軾出任高職。宰相韓琦極力推薦蘇氏兄弟;蘇軾囚御史臺時,獄卒梁成冒險為他帶信給蘇轍;當他被貶到海南島時,當地的一個小官張中為他修葺官舍而被罷官。

[2] 參看拙文「聖主如天萬物春:蘇軾與宋神宗的糾葛

[3] 嚴格來說,蘇軾的最大政敵是神宗和哲宗。

[4]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08 有如此記載:「嘉佑初,王安石名始盛,黨友傾一時,歐陽修亦善之,勸洵與安石游,而安石亦願交於洵,洵曰:『吾知其人矣。』安石母死,士大夫皆吊,洵獨不往。作辨奸一篇⋯⋯」

[5] 鄒自振(2024)王安石與三蘇的恩怨

[6] 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79, 紹興四年八月戊寅條中有此記載:「王安石自任己見,非毁前人,盡變祖宗法度,上誤神宗皇帝,天下之亂實兆於安石,此皆非祖之意」。

[7]《宋史》卷327,列傳第八十六 ,王安石傳。

[8]《宋史》卷338,列傳第97 ,蘇軾傳。

[9] 雷簡夫《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

[10] 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

[11] 蘇軾《范文正公文集敍》。

[12] 例如《醉翁操.琅然》,《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西江月.平山堂》等等。

[13] 歐陽修的孫女是蘇軾的兒媳婦,蘇迨之妻。

[14]《宋史》卷327,列傳第八十六 ,王安石傳。

[15] 朱剛《蘇軾十講》,頁203 。

[16] 蘇洵《辨奸論》。《辨奸論》是否真的是蘇洵所作,仍有爭論。

作者:張永亮博士        旅居澳洲華人

Unlike 蘇東坡系列——蘇軾與王安石之一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