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不倚VS劣法弊政 - 上篇
元祐七年(1092)蘇轍53歲,晉升為門下侍郎,就是副宰相了。官位在蘇東坡之上,換句話說,這個朝中老二變成了蘇家老大的上司。
身為副宰相當然要露一手行政管理的本事,讓大家認識一下他並非只是會「彈」而不會唱 [1]。其實,蘇轍的行政管理才幹,早在熙寧變法之初已見端倪,那時蘇轍30歲。王安石讓他就青苗錢的提案給點意見,年青的蘇轍從多個角度層面去分析了這個提案的利弊,又引古論今給與反建意。他認為這計劃有着不少隱憂,倒不如把現有的政策加以完善提升來得有效。 [2] 到了元祐更化時,「新黨」失勢後,蘇轍支持罷癈青苗錢 [3]。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司馬光竟然認為青苗錢的確可以增加國家收入,問題只在於「抑配」這陋習,只要禁之即可,不用罷癈。
所謂「抑配」就是地方官員硬要百姓跟政府貸款,儘管他們没有這種需要。於是地方官員就像現代的推銷員要「跑數」硬銷青苗錢了。推銷員硬銷還可以理解--為了自己的飯碗;堂堂政府官員強迫老百姓問官家借錢,實在說不過去。何況「抑配」只是青苗錢諸多害處之一。蘇轍指出癈除此法的其他原因:(一)百姓拿了錢後亂花,到期無力賞還,傾家蕩產;(二)冒名頂替(identity thief 古已有之), 騙取貸款,禍及無辜;(三)借新債賞還舊債,跌入債務循環;(四)官員從中魚利,百姓得着的不多,政府卻可能得不賞失。 [4] 結果青苗法仍是給罷廢了。
與王安石、司馬光不同,蘇轍不會把一項政策看作只是一份文本而已,他會考慮到執行時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有點像今天所謂的evidence based practice 。他對改革科舉的意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蘇轍運用他的同理心,從持份者的角度去看這個改革。因此他拯救了不少士子的官宦人生。
話說,熙寧變法時 (1069-1086)癈除了在科舉中考試詩賦和明經的部分,集中以經義策論取士。所考經義又以王安石所注的《三經新義》為標準答案。司馬光贊成恢復考試詩賦和明經科,並且計劃在來屆(第二年秋天)的科舉中實行。蘇轍也認為科舉是需要改革的,但他不贊成在倉猝之間便作出這麼大的變動,這樣做有可能引起公憤。另一方面,蘇轍本身也是一個詩人,明白到「詩賦雖號小技,而比次聲律,用功不淺」。 [5] 詩賦科已經取消十多年了,突然加進考試範圍內,又怎可能馬上便可以有學習成果。蘇東坡也不知要經過多少努力才成為舉世知名的大詩人。重新考詩賦或許只是小事,突然不用《三經新義》為考試標準則非同小可。大家試想像一下,埋首苦讀了多年的「天書密笈」,一夕之間被完全癈掉,那還了得。身經百試的讀者們必定可以理解當中的苦況。蘇轍自己也是過來人,當然明白到驟然改變遊戲規則會帶來的衝擊。
不幸地,這消息給傳出去了,「學者知朝廷有此異議,無所適從」,造成「惶惑懣亂」[6]。突然改變考試方式,士子們未有足夠時間準備,試,又怎會考得好。官運受到影響,自然鼓噪。蘇轍不單指出問題,更能提出解決方案:(一)朝廷立即宣佈,不會在來屆科舉中考論詩賦,一切如舊,安定人心最重要;(二)來屆考經義時,用王安石的版本作答可以,引用其他經典作答也可以,若是自由發揮也可以,實行兼容並包;(三)明令這一屆科舉完結了,便會推行科舉制度改革,讓士子有所準備。可惜,司馬光並不接受蘇轍的提議。
另一個能夠看到蘇轍可以從持份者的角度去思巧問題的例子,就是裁減冗員。
宋朝冗官之多真的是史無前例,元祐時更是破紀錄之多,不能不減。但裁員減費也是宋朝弊政中的地雷陣,觸碰不得。連自謂能「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也因此斷送仕途了[7];王安石夠膽大喊「祖宗不可法」,卻不敢對冗官冗員痛下殺手。蘇轍這個朝中老二竟然有此膽量,站在千千萬萬,大大小小的官員的對立面!
蘇轍本來就是十分支持以節約為本的理財思想,自然贊成裁減冗官。他的建議是查劾實際所需官員名額,做好紀錄後,明白表示,朝廷不會馬上把多出來的官員裁退,而是實行「有缺不補」,這就是今天常說的「自然流失」!這樣一來可以隱定官心;二來不會有人利用這機會來拉攏「受害人」攻擊決策官員。據蘇轍的估計,只要把這政策推行得十年八載,便不會再有超額冗員了。
這完全是顧及到受影響官員的處境,應該不會引起強烈反彈的。時間是要長一點,但最終也可以做到裁員減費。這提案也得到其他執政支持,就此成了定案。想不到宰相呂大防把事情交由一個名叫任永壽的官員負責,此人急功近利,立即裁退多餘的官員,造成「中外汹汹」。蘇轍眼見自己的提案遭此命運,又怎會坐視不理。他立即上奏批評朝廷怎可以不講信用,當初明白說好了不會馬上裁員,現在卻出爾反爾。事情鬧大了,呂大防只好棄車補帥,處罰任永壽,重新依着蘇轍的提案行事。
蘇轍絕不是那種雷厲風行的政治家。他揉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無為而治,佛家的隨緣任化,擇善而行,因事制宜,不固執己見。很多時候他給人的感覺就是慢條斯理,萬事總是: 不温不火,從長計議,不用急。可能就是這種「温」,這種「慢」,令他可以更深入地去發現問題,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法。蘇轍經常以漸變代替突變,不可少看「漸」的力量,它能化解各式各樣的阻礙和扺抗於無形,讓改革進行得更順暢。當然,用大刀闊斧的手段,一旦成功便可以揚名立萬,不會像支持漸變者那樣,時間一久,成功與否,只會寂寂無名。不過,做老二的反正不會及得上做老大的那樣體面,温一點,慢一點,又何妨!
注釋
作者:張永亮博士 旅居澳洲華人